憤怒的爸爸

很多人來看診時,發現他們長期壓力大、不開心的主因之一,是家中有一位(或不止一位)看起來嚴肅、難溝通、固執己見、容易發脾氣的爸爸或老公或公公、阿公。

 

【存在很多家庭】

 

憤怒的爸爸,是診間常見主題。
 

很多人來看診時,發現他們長期壓力大、不開心的主因之一,是家中有一位(或不止一位)看起來嚴肅、難溝通、固執己見、容易發脾氣的爸爸或老公或公公、阿公
 

常會遇到有人因爸爸一直對自己批評多,稱讚少,從小到大都沒自信;有人則是因違背爸爸期望的人生選擇,和爸爸爆發強烈衝突。

也有人一直努力順從爸爸而放棄自己的目標,卻出現明顯的焦慮和沮喪;有人和爸爸時常惡言相向,甚至互不往來。


【也許在台灣特別多】

 

這樣的爸爸很常見,也許跟台灣曾受日本統治也有相關,日本傳統男性形象,就是維持權威、嚴格、不輕易妥協、壓抑、不苟言笑、不示弱的形象。所以台灣許多爸爸也都習慣這樣。

 

但因為台灣時代氛圍變化得很快,這十年平等對話成為新主流,現在二十歲以上人人都有投票權、誰都可以罵總統、甚至許多政治人物都需要跟網紅合作來製造親切感,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

 

在這時代,年輕人很喜歡提出自己的主張,也期待自己的意見被重視,也認為自己和爸媽能夠討論、交流,所以當有些爸媽還習慣只是單方面給小孩意見時,衝突就發生了。

 

許多爸媽認為小孩的反駁就是「頂嘴」「挑戰權威」「破壞關係」「不聽話」「不孝順」。

但對很多小孩來說,和爸媽討論事情,其實和朋友討論事情沒太大不同,反駁爸媽只因希望互相明白彼此想法、互相討論。

這時代的小孩漸漸不會以自己很順從、很聽話為傲,反而會因自己「思考很有條理」「可以提出有說服力的言論」而驕傲,所以自然也會想將自己這「好的一面」展現在爸媽面前。

 

因為爸媽、小孩對彼此互動方式的想像不同,而造成衝突,這樣的現象爸媽都有,但爸爸常更嚴重,因為女生通常被社會期待柔和地解決問題,或用溫情攻勢,這在親子關係有時蠻有用的,或至少比較不容易惡化衝突。

而男生多半被社會期待強硬地解決問題,甚至採取憤怒、攻擊的態度。但憤怒、攻擊在親子關係中常不一定適合,主因是不管小孩會不會因此順從,親子關係就先被破壞了,破壞了也不一定能修復回來。所以有時父子衝突會比母子、母女、父女衝突嚴重。


【爸爸在想什麼】

 

有一天我終於遇見一位爸爸自己走進診間。他是一位六十多歲的男生,初診時,他說他兒子已經十六年不跟他說話了。

他們父子都高學歷,工作穩定、收入高,他無不良嗜好也不會家暴。因為十六年前,他們在討論考試和升學時,這位爸爸說了重話,從此兒子十六年不跟他說話。

看診時這位爸爸語氣平和、表情鎮定,但談過後我才明白他內心很痛苦,他其實一度有很強烈的自殺念頭。

很多男生像這位爸爸一樣,外表不一定看得出心情不好,卻已經負面情緒強烈到有輕生念頭。

 

所以看診時我若遇到男生,一定會問自殺風險,因為不少表情淡然,自述心情還好、只是失眠的男生,一問之下都有明顯自殺念頭,甚至有自殺計劃。

 

目前台灣男生,有種很常見的現象,就是對自己的痛苦很遲鈍。常常親友們都注意到他狀況很差了,他可能還自覺還好。

不只對自己的情緒遲鈍,也無法接他人的情緒。很多男生會在自己的另一半和家人心情不好時,無法安慰對方,甚至可能生氣、責罵對方。


【複製上一代】

 

男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很遲鈍,很常是因為這些男生從小到大心情不好時,幾乎都被禁止哭或發洩,甚至常因為哭泣被痛罵一頓,他們很自然地也複製這個模式,去對待其他人。他們不一定認為這樣不對,因為一直以來他們的爸爸也這樣對待他們。

在男生同儕中也是類似。

 

大部份女生從小到大很常聚在一起聊天,分享彼此心情,除了互相安慰,也彼此分析情緒,分析情緒背後的原因。所以大部分女生對自己和別人情緒察覺力和理解力都很高。

但大部份男生間的活動多半是一起做某些事,例如打球、打電動、喝酒,但比較少會互相分享心事或心情。甚至男生間很流行在別人心情不好時,用開玩笑、嗆的方式來「安慰」對方。或很常說「你想太多了」「你不要鑽牛角尖」「事情沒那麼嚴重」等等淡化負面情緒的話。

這在一個人輕微心情不好時是沒問題,但當一個人心情嚴重沮喪時,這些「安慰」常會刺激到沮喪的人,也會使很多男生覺得示弱很「丟臉」,越來越不願意向別人吐露心事,怕被認為「小題大作」「抗壓性很差」。

 

「壓抑」和「否認」不是處理壞心情的萬靈丹,而且這兩個方法常阻礙了男生們發洩心情和求助。現在開始要懂得嘗試更多不同的方法。

現在開始改變還來得及。因為現在就是我們最年輕的時候,越年輕越有彈性,越容易改變,以後我們只會越來越老,越老越沒力氣去改變,也越認為自己改變不了。

現在開始改變,總比十年後還卡在相同問題好。


【只對家人兇】

 

很多男生是對外人客氣有禮,對家人卻常憤怒大吼。

關心則亂。對很多男生而言,「對家人常憤怒大吼」不是因為他們憎恨家人,反而是因為他們很重視家人,很在乎家人。對外人因為都是虛情假意,表面交情,所以維持風趣幽默和善的外皮就夠了。

 

但因為家人是坦誠以對的對象,所以很多男生們會只對家人顯露出脆弱的一面,只是這脆弱的一面有時表現出來是尖銳的批評,凶惡的眼神,憤怒的語氣和大吼,所以家人不一定聽得懂。

 

有些男生則是因為家庭經濟重擔在自己身上,加上社會對男生事業的要求普遍很高。很多男生都深信自己應該要把大部分的時間和體力花在工作上。

因為很少時間和體力和家人相處,互相交流心情和感情的機會減少,產生任何誤會和嫌隙時也比較沒時間化解,所以也會因此彼此關係漸漸惡化。

很多爸爸也會在感覺到其他家人彼此互動、感情比較好,產生「好像他們都同一國,只有我被孤立」的感受時,賭氣更加埋首工作,或開始專注在和家人距離很遠的娛樂(例如一直約朋友、往外跑等等),就惡性循環,彼此關係越來越差。


【爸爸多半都傲嬌】

 

「傲嬌」是一種網路流行語,指的是心裡很想要,表面上卻會裝作不想要或不在意。

這在很多爸爸們身上非常明顯,尤其當他們生氣說氣話時,更常說出和自己真實願望完全相反的話。

 

想舉一位門診印象很深刻的例子(但這例子是媽媽)

一位中年女生來看診,提到她媽媽對她很差,常年不聞不問,所以後來她也和她媽媽斷絕聯絡。而這位中年女生對自己女兒非常好,各方面盡心盡力,但在女兒長大後,兩人衝突不斷。

所以她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她再也不要跟女兒聯絡,以免造成女兒痛苦,但事實上是她女兒還是很想和她有互動和聯絡,她女兒也因為這位中年女生說要斷絕聯絡而生氣、痛苦。

而這位中年女生自己也因「認為自己遠離女兒才是對女兒最好的方法」而感到很痛苦。她想接近女兒,但認為若這樣對女兒最好,那自己痛苦也沒關係。

其實那次門診到最後我也沒能說服她,她還是堅信她的想法,她的堅持背後還有很多成因,我還沒來得及去了解。

人與人相處真的很常會有令人疲累生氣的時候,也不是所有親子關係我都會建議要互相聯絡。

但大多數時候,還是要誠實面對自己想和家人更親近的心情,至少先對自己誠實了,再慢慢想要怎麼更接近這個目標!


【現在開始調整】

 

關於前面提到的那位六十多歲男生,有很勵志的後續。

 

剛開始這位男生來看診時,這位兒子剛願意開始跟這位爸爸說話了,但語氣很衝、內容很嗆,也提到他氣了爸爸十六年,這位爸爸因此非常難過痛苦。

我告訴這位爸爸,這其實是很大的進步,這位兒子其實某部分和他有點像,兩人都是很ㄍㄧㄣ的人,所以這位兒子氣了十六年終於才願意說出原因。

後來這位爸爸說他其實常常想打電話給兒子,但不知道要說什麼(兒子目前大部分時間在國外),我說就打給他,說「我不知道要跟你聊什麼,但我還是想打給你」,把心情傳達給兒子,講電話時尷尬、沈默也沒關係,本來大家都不是聊天大王,無法一直聊得很順也是很常見的事。

後來這位爸爸很快地主動打電話,他們有聊短短的電話聊得不錯,兒子再回台灣時他們的互動好多了,能夠很平和地閒聊。這位爸爸說自己也有在調整,盡量不去說教,而是像朋友一樣關心。

 

我有跟他說過(不止一次),他的例子很勵志,我一定會常常告訴其他人。因為他是很難得自己願意踏進診間的爸爸。

看診不一定是唯一的方法,重點是:他願意踏出這一步,表示他願意承認自己遇到困難,也願意嘗試改變。

這次會選擇談「憤怒的爸爸」這個主題,主要是這件事實在太常見到令人難以忽略,也是因為雖然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改變的現象,但多了解一些「憤怒的爸爸們」背後的成因後,嘗試更多新的互動方式,就有機會帶來很多改變!

 

文/ 葉明玫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