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之鑰—每個人都能擁有快樂的能力

快樂是一個主動經營的狀態,就如同追求成熟的處世

 

快樂是一個主動經營的狀態,就如同追求成熟的處世,追求人生意義一般,快樂需要透過[實踐]來達成。當然,藥物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協助,但是,藥物沒辦法把人「變成」快樂!

 

從幾年前的新聞便可得知,國民所得不高的不丹,97%的人民覺得自己很快樂,此數據使不丹榮膺世界第一的快樂王國。顯然地,物質慾望的滿足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帶來快樂的主要途徑。

環境並不是決定快樂品質與程度的唯一要件,尤其對於「持續的快樂」而言!

有研究分析了樂透幸運得主的快樂曲線,顯示他們經歷了短暫的欣喜快感之後,長時間未必能比他人快樂,甚至不如中獎前快樂。

 

 <快樂是一種能力?> 

正向心理學家認為,環境對於我們快樂程度只影響了百分之十,比如說財富或是天氣,那剩下的九成呢?一半來自於我們天生的特質,另一半來自於我們如何掌握,參與自身的生活,比如做什麼活動,怎麼與人互動,情緒掌握等。哪些和快樂相關的能力可以被強化或開發?該透過哪些途徑來培養這些能力?生活中有沒有阻礙快樂的陷阱需要避免?大部分的人都渴求快樂,但是,到底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什麼?> 

快樂是個抽象的名詞,可能包含身體愉悅感,情緒喜悅,成就感的滿足等,許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也努力嘗試更具體地描述[快樂的心理狀態。現在,讓我們先談談每個人一定都經歷過的[尖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成熟的愛情,家人團聚的喜悅,美妙的性經驗,目睹嬰孩的出生,藝術欣賞帶來的深刻感動,宗教給予的心靈洗滌......,在這些能帶來高度快樂或幸福感的經驗中,我們似乎處於一種創造與自我實現的喜悅中,情緒與思緒處於和諧的狀態,對於過去定位,現在或是未來,都體認到更多的可能性和嶄新的洞悉,因而經驗到自由靈性的強化。當然,並非只有尖峰經驗能帶來快樂的感受,但它深刻地喚起我們對於[快樂]的鮮明印象。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在其[需求層次理論]中提到,人類有五種層次的需求,由低而高分別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等情感的需求,自尊與自信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而尖峰經驗更接近了自我實現的階段!馬斯洛的理論讓我們對於快樂的[層次]有了啟發。

 

<自我改變迎接快樂> 

就像馬拉松選手練跑的情況,養成快樂的能力也需要逐次增加時間與距離,很需要恆心毅力。

以下簡單提供幾個方向,讓我們從情緒,認知行為上做些改變,這些活動能使我們準備得更好,來迎接快樂,達到內心的平靜,身心的舒適,健康的人際互動,以及靈性的滿足:

1.  好的睡眠  !睡眠與免疫系統,精細動作執行,情緒穩定度,思考記憶功能,甚至體重都息息相關,睡眠的重要性值得我們把它當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活動]而好的生活習慣將帶來好的睡眠。

2.  常保知足感恩  發覺並珍惜周遭的美好,喜樂自然發生!我們常聽到經歷過大小病痛的人,反而感覺比以前快樂許多,這是因為終於留意到周邊事物的美好,珍惜與感恩能帶來滿足喜樂。

3. 尋獲歸屬感,創造與他人的連結和愛 

4.  動起來  運動有助於疲憊的復原,負面情緒的轉移,有些人因為工作的緣故,長期讓腦力,情緒都超出應有的負荷,運動除了增強體力促進健康之外,對於身心的整合有實質的幫助,透過運動,我們切實感受到了自己的[本],也就是我們的身體存在感!

5.  培養勇敢  勇於接受真實的自己,分享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並勇於承受失望,同時,允許自己脆弱,接受自己也是個[人],而不是什麼都必須逞強獲勝的[超人]。

6.  避免從眾和競爭  怕[輸]故從眾,想[贏]故競爭!人生而不同,聞道亦有先後,現實的壓力的確如懸樑刺針一般,提醒了現代人必須保有競爭力以求生存,但人們往往比過頭,在失控慾望的慫恿下拼命增加競爭項目和對手,進而迷失了自己。輸贏只能帶來短期的快感而非心靈的快樂

7.  開啟創造之路 舞蹈,音樂,文學等純粹藝術形式能超越生活的框架,兼具抒發情緒和自我創造的功效,在純粹中,體驗高層次的美感並培養生活的創造力

8.  做有意義的事  多一點[想要],少一點[應該],除了單一職業之外還有許多價值能夠定義自己,做對自己有意義的事才能夠實現自己。

9.  慢下來,適時暫停也無妨  [忙]本身就容易破壞美感經驗,太緊湊的生活步調絕對會造成不快樂感。不如給自己片刻的自由,待身心活力復甦後再重新出發。

10.  正念減壓冥想mindfulness ):  專注當下,從練習專注在呼吸上面開始,自我覺察(情緒,想法,身體感受),察覺並擁抱真實的自己,這個練習有助於放下執念並停止情緒的惡性循環 

 

  <結語> 

必須先走出黑暗才能感受到陽光的溫煦!想要擁抱快樂,應該避免[不快樂的惡性循環],並且開發快樂的源頭,嘗試改變自己。改變並不是忘卻現實困境,過度理想地[假裝快樂] ,而是不斷從具體的實踐中調整自己,讓自己準備得更好,在多變的環境下仍能享受快樂。

                             文/張邦彥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