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精神科(十四)

—認識雙相情緒障礙症 (2)

當個案在診間聽到醫師告知診斷時,尤其是像「雙相情緒障礙症」這個不常聽到的專有名詞,內心應該常常會冒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得這個疾病?」

 

目前生物精神醫學的觀點,所有精神疾病都是腦部疾病,絕大部分是多重因素致病,由基因和環境的交互作用造成,雙相情緒障礙症也不例外。但如果要分析其中的影響,根據過去雙胞胎的追蹤研究,不像憂鬱症只有四成的遺傳度,雙相情緒障礙症的遺傳度,甚至是所有主要精神疾病中最高的,跟自閉症和思覺失調症一樣都超過八成。所以精神科門診一定會詢問家族病史,這是醫師評估的重要參考。但反過來說,就算基因幾乎一模一樣的同卵雙胞胎也只有不到一半的發病率。就算具有高遺傳度,也只能說基因是致病因素重要的一環,如果沒有這樣的基因遺傳,發病的風險不高,就算有,也能透過後天環境降低發病風險。

 

常常個案會在某些壓力事件後才開始有明顯的症狀,就以為是因這些事件或壓力才會生病,如果這些壓力事件過了,是不是自己就會痊癒了。但目前的研究看來,雙相情緒障礙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壓力事件只是其中一種誘發因素,跟身體疾病、睡眠障礙和酒精或非法藥物使用一樣,在個案具有相關基因下合併這些因素,疾病才被誘發出來。因此,需要終身預防疾病的復發,並不是症狀完全改善後就沒問題了。總而言之,之所以會得到雙相情緒障礙症,有家族遺傳的因素,再加上後天環境的誘發,就跟糖尿病、高血壓這些常見慢性病一樣,家族中如果有成員罹患這些疾病,自己罹患的機會就比較高,但還是跟個人的生活習慣,包括飲食、運動等有關係。

 

之前提到雙相情緒障礙症難以早期診斷,跟憂鬱症不易區分,而在過去精神衛生教育尚未普及的情形下,其實大眾對於三等親內有無精神疾病其實未必清楚,所以家族病史僅能作為參考。不過由於跟基因關聯性較高,一般來說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發病年齡平均落在25歲,比憂鬱症來得早,故醫師對於20歲前後就有憂鬱表現的年輕個案會特別小心,或者是具有精神病症狀,如幻聽、妄想的嚴重憂鬱個案,都是疾病發展成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危險因子。希望隨著近年來精神科患者就醫年輕化的趨勢,能讓個案趁早得到合適的處置和治療。

 

#生物精神醫學

 

文/ 何彥澄 醫師


 

學經歷

 

● 長庚大學醫學系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欣泉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