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減少標籤化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在學齡兒童的盛行率大約是3-9%

「醫生,我從他很小的時候就一直在想他是不是過動, 要不要看醫生? 又很怕看醫師後就要吃藥,我們也很努力的在想辦法,但是表現還是很不理想,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幼稚園小班的時候,我有帶去給醫生看是不是過動,那時候醫生說還好啊!」

 

「為什麼我們已經一直提醒了超級多次,,他還是漏東漏西,作業都遲交!」

 

「為什麼處罰了超多次,還是一直跟同學打架!」

 

在診間常聽到焦慮的父母這樣的抱怨,伴隨著一旁低著頭、癟著嘴的兒童或青少年,醫師的內心也感受到了父母和子女長期累積的挫折和無助。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簡稱ADHD),在學齡兒童的盛行率大約是3-9%,主要的症狀為:
 

(1) 注意力不集中症狀:易分心、粗心、無法注意細節、交代的事容易遺漏無法完成、抗拒寫作業、拖延、常遺失東西、思考說話沒有組織、容易忘記常規等
 

(2)活動量過高症狀:上課坐不住、有時會離席、在不適合的場合跑跳爬高、活動量高、話多無法安靜
 

(3)衝動症狀:還沒聽完問題就搶答,常打斷別人的談話或活動,不能耐心地排隊輪流、突然出手碰人、沒有想到危險,想做就做。以上三類症狀,有些孩子的表現以注意力不集中為主,有些則是以活動量高及衝動為主,有些則是同時合併以上三種症狀。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前認為是屬於腦部神經生理發展的疾病。目前主要的治療方式分為非藥物治療和藥物治療。前來就診時,醫師會依就診的兒童青少年的年齡,評估發展狀況、同儕關係、與老師互動狀況、學業學習狀況、以及親子關係等,討論孩子的特質、診斷以及適合的治療方式。
(就診時,也請家長攜帶孩子的聯絡簿、習作和成績單等資料供醫師參考。 )

 

非藥物治療方式(行為治療)
• 環境的調整:例如座位移至前排、桌面清空,減少分心刺激
• 建立每日目標行為,監測改善狀況,可與小孩約定適合的獎勵(活動或物品)增強
• 跟孩子說話時盡量要求孩子要看著說話者,語句要清楚簡短。
• 對孩子下命令時,以「你要去做什麼」代替「不要做什麼」,會有助於孩子遵守規則。例如「不可以到處亂跑」轉成「請你來坐在我旁邊」。當孩子做到時,別忘了要立即給予稱讚。
對於需長時間完成的工作(如寫功課),考慮分段進行。可以將作業分為幾個部分,讓孩子分批完成,中間讓孩子稍作休息,效果可能更好。
忽略輕微不適當的行為,鼓勵合宜的行為
• 對於活動量大的孩子,可多給予活動的機會,以協助孩子發洩其過多的精力
加強孩子的自尊心,尋找孩子喜愛或優勢的活動,給予鼓勵,避免貶低言詞


藥物輔助治療:
• 學齡前的幼童,注意力在發展中,發展的變化幅度也較大,醫師多會建議再追蹤觀察,主要以非藥物治療方式為主;若兒童有發展遲緩或者身體受傷風險,也會考慮是否需要藥物治療。而在學齡的兒童或青少年,在症狀已嚴重妨礙到學習、人際關係及人格發展時,藥物治療合併行為處理是最有幫助的策略。


• 目前的藥物主要分為
   (1) 中樞神經活化劑: (Methylphenidate, MPH)是最常使用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藥物,可以促進大腦多巴胺的作用來活化前額葉的神經生理和認知功能。目前有長效型和短效型的藥物。
   (2) 非中樞神經活化劑:(Atomoxetine),作用於大腦正腎上腺素,間接作用於前額葉改善核心症狀,此藥物需每日服用,調整藥物期間需要1-2個月才可評估療效。
這些藥物在兒童青少年長期服用的安全性都已確立,藥物的劑量、療效、副作用皆需要再評估討論。

 

 

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青少年,在每個階段面臨到的挑戰和課題也不一樣,隨著環境的變化,有時候同樣一位個案,在低年級的時候可以適應,在中年級卻有明顯的困難。

 

在這個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可有固定的親子時間,給予孩子情緒支持,和孩子一起了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和影響,認識孩子的優勢和較『吃虧』的部分,讓自己和孩子都可以正向的看待就診和藥物治療,了解治療討論和藥物輔助都是在協助自己發揮潛力。另外,家長和學校老師保持聯繫溝通,遇到困難,和醫療人員一起討論,三方面攜手合作,面對一次次挑戰,陪伴孩子逐漸成長。

 

 

參考資料:

遠流: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 Russell A. Barkley  著, 何善欣譯

赤子心過動協會家長手冊

 

推薦觀看:

 

ADHD 宣導影片  <<點我觀看

 

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影片 ADHD五大迷思動畫影片     <<點我觀看


 

文/ 黃惠群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