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練就是跟你說你不想聽的話,要你看你不想看的事,最後讓你成就你想成就的關鍵人物」。
「教練」一詞近年來很常被提及,例如想到減重,就想到健身教練,減重為何需要教練呢?因為教練可以幫忙量身訂做課程,示範、教導正確的知識和運動姿勢,教練會協助你目標設定和達成健康,當然在這過程中也要你自己願意努力投入才行。
「教練」最早從運動界而來,現在慢慢運用在個人生活和企業管理上,蘋果、Google、YouTube 的CEO都有教練,從球場到商場,從個人到領導人,每一個頂尖的成功人士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其背後更有一位協助其發揮潛能的教練。
在ICF國際教練聯盟總會將教練定義為:「教練是一段被清楚定義,並簽訂正式合約的夥伴關係」-教練將偕同客戶,成為其思想與創意過程中的陪伴者,運用固定的會談與追蹤,最大化客戶的個人潛能與專業上的最適發展與實踐。
教練是段個人改變與發展的歷程,相較於心理諮商,人們不需帶著嚴重困擾進來,也能從中受益,教練將焦點放在未來目標的設定和發展潛能,強調當責和行動。教練業務的行使目標性之非常明確,在教練的情境中,造成改變的動能不僅僅只是陪伴,而是更為清晰地透過強而有力的提問,讓客戶看見自己本身備已豐足的資源,來增進自我覺察並且承諾行動。
教練工作之所以迷人,在於教練過程是一段生命影響生命的歷程,像是乘船渡河般的旅程,客戶(Coachee)是搭船的乘客,教練(Coach)是撐篙的船夫,共同探索沿途的彎曲,也許是因為一個轉彎,一個反思、一個頓悟,得以重新詮釋生命的意境,然後到達目的地,微笑離去,變得更加堅定。
文/ 楊謦琳 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 ICF 國際教練認證, ACC
● 諮商心理師
● 社會工作師
● NGH美國國際催眠治療協會催眠治療師
● 國立暨南大學心理諮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博士生
● 英國基爾大學心理諮商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