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精神科(十)

「抗精神病藥物」?多巴胺作用的多重宇宙

精神科被污名化最嚴重的疾病,莫過於「精神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覺失調症」,之前被翻譯成精神分裂症,更是讓一般大眾有許多迷思和偏見。於是,可以治療這類疾病的藥物,被叫做antipsychotic (抗精神病藥物),也背負了許多標籤在身上。如同抗憂鬱劑,這類藥物的適應症並不侷限於此,甚至其中某些藥物也能治療憂鬱症。

 

最早的抗精神病藥物是chlorpromazine,在1950年代發展出來,本來是作為麻醉藥劑研發,後來發現對於躁症與精神病症狀具有療效,因而開展了一系列研究。大概花了20年時間,dopamine (多巴胺) 假說才被建立起來。與它並稱「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藥理機轉被認為主要是多巴胺拮抗,藉由降低多巴胺受器的神經傳導達成治療效果。然而,多巴胺同時也負責動作的協調控制,過度降低會導致一系列稱作「錐體外症候群」的副作用,包括急性肌張力不全(眼球上吊、歪嘴、歪頭、舌頭外吐和講話不清等)、靜坐不能(坐不住站不住,不停來回踱步)和帕金森氏症候群(肌肉僵硬、小碎步、顫抖、表情呆滯等)。因此,雖然精神病症狀改善,卻讓願意接受治療的患者因藥物副作用被貼上了其他標籤,也讓這類藥物被一般大眾排斥。

 

後來陸續研發了所謂「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比方說除了多巴胺外,還帶有特定serotonin (血清素) 受器的作用,亦或是多巴胺受器的部分致效劑。與單純多巴胺拮抗相比,降低了產生錐體外症候群副作用的機率,而且發現了這類藥物在治療上的更多應用。例如quetiapine這個藥物,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通過的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及對於抗憂鬱劑單一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憂鬱症病人附加治療。另外像aripiprazole這個藥物,適應症包括思覺失調症、雙相情緒障礙症、憂鬱症之輔助治療、自閉症類群障礙症伴隨之急躁易怒和妥瑞氏症。

 

同樣屬於「抗精神病藥物」,卻會因藥物的藥理機轉稍有不同而有多重用途。只能說我們目前對於大腦運作的了解還是太少,需要持續研究下去,並在臨床上以目前已知的最佳治療方式來幫助病人。

 

文/ 何彥澄 醫師


 

 

學經歷

 

● 長庚大學醫學系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欣泉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