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療漫步夜與霧(十):巨大的罪惡感要如何獲得救贖?

--從《我的鯨魚老爸》淺談暴食的某些心理動力

《我的鯨魚老爸》改編自2012年同名舞台劇,布蘭登費雪以本片榮獲今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他飾演主角查理,是一個重達272公斤的中年男子,終日困坐於沙發上。觀眾在銀幕上看見一個巨大的生物,他的行動無比費力且緩慢。

 

查理是一個溫柔、有耐心的英文寫作教師,對人不曾口出惡言,過胖是因為同性伴侶自殺身亡後,他出現病態的暴食所致。電影中有一幕查理瘋狂暴食,把各種食物狠狠塞進嘴裡,他的恨意透過眼神和咀嚼肌,清楚刺穿了銀幕。被牙齒撕裂的食物碎片,進入體內好似縮小的敵軍突擊隊,在各個器官和血管裡破壞自己的健康和自尊。查理的吞食不涉營養、毫無美味,只有滿滿對自己的恨意。

 

關於伴侶的過世,以及自己因為同性情欲離開妻女,查理深感內疚。於是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想要跟八年不見的17歲女兒艾莉建立連結。他贖罪的方式是要告訴艾莉,她是一個很好的人。他要辨識出艾莉的「好」,用言語將這份「好」還給自己的女兒。而且,他想把教學工作賺的錢全部留給艾莉,但自己卻沒有醫療保險,不願就醫。

 

查理的暴食場景讓我看到,他在潛意識中將身體視為「非我」把內在壞的、厭惡的、可鄙的部分投射到自己的身體上,用食物對之施加無情的攻擊。這是身心之間的分裂。

相反地,查理把好的、珍貴的部分投射到艾莉身上。一連串的正向重新框架,卻是對艾莉破壞性的盲目。艾莉與身體又構成查理心中全好與全壞的分裂。

 

查理想要贖罪,跟女兒和解,他對女兒說抱歉,那一幕的勇氣讓我無比欽佩。但是,想藉由短短五天來肯定女兒,這樣就算關係真正修復了嗎?當然不是。關係和情感的轉變需要時間,需要來來回回類似丟球接球的過程。

 

我多想告訴查理,他不需要隨時壓抑怒氣,適度表露有益心理健康。

我多想告訴查理,如果他真的有決心想跟女兒修復,他需要的是時間,需要再活久一點。他應該先拿錢去就醫,適度改善自己的健康,而不是把錢存起來給艾莉。因為在他死後,他的做法說不定反倒讓艾莉有極大的罪惡感。所謂就醫不只包括減重相關的醫療,更應納入精神醫療與心理治療。

 

客體關係修復和自身內在整合,需要來來回回的往復運動過程,而這可能是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可以提供的專業療癒經驗

 

快到 許醫師的部落格 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文/ 許欣偉 醫師 

 

 

學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諮商督導

● 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 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精神分析

● 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研習創傷治療

● 英國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績優碩士畢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學會推薦心理治療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院精神部照會精神醫學訓練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