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我心系列文章,將分享塔爾博士(Dr. Tal Ben-Shahar)於2006年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系列課程,相關影片在youtube平台上輸入關鍵字即可觀賞,這堂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獲得幸福的能力。
這篇文章將繼續討論第4個前提的後半---人性與情緒;但在進入正文前,我們先來複習教授提到的5個前提:
- 建立橋樑
- 改變是可能且巨大的
- 內在因素重於外在因素
- 接受人性而非改變人性
- 快樂是道德的
上一篇文章說到,我們真的不能壓抑情緒嗎?我們真的不該去嘗試改變人性嗎?試想等一下你準備要上台演講了,你感到非常緊張,這時候如果你跟自己說:“我不要緊張,我不要緊張”,通常你會更緊張,因為你不接受自己的人性,不允許自己只是個人,想要壓抑的情緒反而更高張;這時如果你對自己說:“我可以緊張,我可以緊張”,你反而能將情緒穩定住,因為你正在接受人性,允許自己是個人。
當我們是小孩時,我們世界只有自己,我們不會在意他人眼光,所以我們很輕易的就成為了一個"人",我們自由的感受情緒、表達情緒;但當我們長大,開始在意別人眼光時,我們便開始不允許自己是個”人”,我們開始隱藏情緒,甚至否認情緒;這是社會化的過程,但代價是我們會開始違反人性,所以關鍵是,我們不用隨時是”人”,但應該有一個時間與空間,允許我們可以好好成為”人”,可能是和愛我們的人在一起的時候、可能是我們獨處的時候、可能是我們寫日記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無條件接受自己的地方。
但是接受本性不代表屈服或無能為力,我們不是要消極接受,而是要積極接受,接受我不能改變的,努力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而教授認為,人性不能改變,情緒不能改變,但是接受情緒後,我們的認知與行為可以改變。正向心理學不是要你只接受正向情緒,從此都不再難過,而是當你難過時,你能了解這就是人性,接受人性,允許自己是個人,你將能更快從負面情緒復原。
除了在心理本質上接受自己的人性,教授還提供了另一個接受自己的練習方式,就是”冥想”;關於冥想,網路上有很多具體的介紹與教學,而冥想的核心價值,在於不帶批判的去觀察自己的身體與情緒,不論情緒是好是壞,感受、接受、體驗,允許自己是個人,不論是平靜、焦慮、快樂,生氣,讓自己知道,這些情緒都是人性,無論你對它的感覺如何,它們都在那裡,讓這些情緒流過你自己的身體,讓自己知道,我就是個具有人性的人。將這樣的理解內化成對待自己的態度,每天提醒自己一兩次,允許自己是個人,也允許其他人這麼做。
至此為止我們已經說完了4個前提,下篇文章將會介紹剩下的最後1個前提,在理解了全部的5個前提後,我們就會跟隨著塔爾博士的腳步,正式進入正向心理學的領域了。
文/ 唐漢青 醫師
學經歷
● 台北大學醫學系畢業
● 台北醫學大學總醫師
●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 合康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