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我心_(十四) 解讀現實的能力

樂觀解讀現實讓我們更幸福

青青我心系列文章,將分享塔爾博士(Dr. Tal Ben-Shahar)於2006年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系列課程,相關影片在youtube平台上輸入關鍵字即可觀賞,這堂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獲得幸福的能力

 

上一篇文章提到信念與創造現實;信念來自於我們怎麼看待與期待自己,而創造現實能幫助我們更正向地達到內外一致,減少不一致所帶給我們的不舒適感;創造現實分成”行動實際改變”與”從不同角度解讀”;解讀現實的方式分成客觀和主觀,教授舉了愛迪生發明電燈前,失敗了1000多次的例子,幫助我們了解客觀和主觀的不同:

  1. 客觀解釋→愛迪生實驗失敗了1000多次,他嘗試了1000種方法都沒有發明電燈。
  2. 主觀解釋→愛迪生實驗成功了1000多次,他發現了1000種不能發明電燈的方法。

 

解讀現實的能力,會和每個人的性格有關,面對現實不如預期,悲觀主義者習慣用客觀角度來解釋,但樂觀主義者傾向用主觀角度來解釋,而不同的解釋角度,自然就會影響到我們的信念,與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目標設定;悲觀主義者的目標設定,往往短期目標很現實,長期目標也很現實,他們可能會中規中矩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但過程中比較難看到激情與突破;樂觀主義者的目標設定則不同,長期目標雖然也很現實,但短期目標卻是不現實的

 

為什麼樂觀主義者的短期目標不現實呢?因為他們具有高信念,但短期的自我表現無法符合,因此顯得不切實際;這樣的內外不一致使他們不舒服,但他們改善不一致的方式,不是改變”信念”,而是改變”現實”;樂觀主義者會想:”如果我能從中學習教訓呢?”、”如果我下次能進步呢?”,他們鬥志高昂、持續努力,或許下一次表現仍不如預期,但他們依舊滿懷希望、不會放棄,直到這些”不切實際的現實”變成現實,與他們的信念達成一致。

 

而悲觀主義的策略正好相反,當短期自我目標無法達成、產生內外不一致時,他們改善的方式是降低信念,減少期待讓信念配合表現,以達到內外一致;調整後的結果,使他們的短期目標變得現實,長期目標也變得現實,這是犧牲信念去妥協外在的結果。所以若我們理解,縮小內外不一致是人的天性,我們順從天性且利用天性,從正向心理學中,學習樂觀者的思考模式,讓外在現實配合我們的內在信念,我們就能讓信念成真,擁有自己更滿意的生活與幸福

 

但真正的樂觀不是永遠的自我良好與盲目相信,而是在現實中,找到角度與機會;樂觀主義者看事情的角度,著重在”當下、這次”,他們就事論事、不以偏概全;而悲觀主義看事情的角度,傾向為”永遠、總是”,他們容易斷章取義、全盤否定;這兩種不同的態度,看似與性格有關,但其實是可以學習的;下一篇文章,教授將會告訴我們,”樂觀思考”如何被學習內化。

 

 

文/ 唐漢青 醫師


合康身心精神科診所-唐漢青醫師

 

學經歷

● 台北大學醫學系畢業

● 台北醫學大學總醫師

●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 合康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