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錯過的醫學祺康系列(一):活出你的心理健康

現代人的焦慮和憂鬱,和生活相關。要怎樣生活才可促進心理健康呢?

現代人的焦慮憂鬱,和生活相關。


那到底要怎麼樣生活才可以促進我們的心理健康呢?

 

長久以來到底「生活方式」如何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一直未有定論。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最新的研究結果是什麼?

 

2020年10月分的頂尖精神醫學期刊(世界精神醫學)的研究報告(Firth et al., 2020)針對這個問題統合了許多重要文獻來給予我們一個方向。

 

1.    體能活動可以預防和治療許多心理疾病
較多的身體活動可以減少未來憂鬱症狀的發生率,不管在青少年、成人或是高齡長者都適用喔!而且不喜歡動的人未來產生憂鬱症狀的比例可能較高喔!較高強度的體能活動也顯示能減少焦慮強度


2.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抽煙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
抽煙會增加憂鬱症狀出現的風險,然而目前二手煙還沒有直接會造成風險的證據。除此之外,母親抽菸會增加後代過動和注意力不足的危險性。而且常常在臨床上發現,患有過動及注意力不足的人們,也有比較高的機會去使用香菸。甚至有足夠文獻支持抽菸會導致躁鬱症


3.    仍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探討飲食和心理疾病的風險
許多健康飲食已經被認為可能可以預防或治療心理疾病,臺灣亦有許多專家營養精神醫學的專家,在此不再一一介紹。我們印象中的地中海飲食(或是健康飲食)普遍認為對於憂鬱症狀可能有幫忙。而抗發炎的飲食,例如魚油成分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中的EPA(Eicosapentaenoic acid),可用來治療和預防憂鬱症狀。至於其他的高纖飲食,綜合維他命、鋅或是低升醣飲食對於預防或治療心理疾病目前的證據力尚不足。


4.    睡眠不佳是心理疾病的危險因子
失眠、睡眠困難或睡眠品質不佳皆可能帶動憂鬱症狀的產生。失眠本身即會容易增加焦慮和憂鬱的機率,但對於精神病患者效果未如此明顯。

 

角色變換越來越快的現代,我們的身體也許可以負荷不同的體力要求,但情緒和心理狀態不見得能夠如此適應這樣的速度。於是焦慮、憂鬱也就因應而生。然而我們除了貼近自己的內心,也可以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的生活方式,來活出屬於自己的新年。

 

文/ 張祺康 醫師

 

台北東區-晴天/向陽身心精神科診所-張祺康醫師

 

學經歷

● 台北市向陽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 倫敦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研究碩士

● 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臺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臺大醫院精神科照會精神醫學訓練醫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住院醫師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

 

資料來源:
Firth, J., Solmi, M., Wootton, R. E., Vancampfort, D., Schuch, F. B., Hoare, E., … Stubbs, B. (2020). A meta-review of “lifestyle psychiatry”: the role of exercise, smoking, diet and sleep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World Psychiatry, 19(3), 360–380. https://doi.org/10.1002/wps.2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