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防疫使生活改變許多,社交距離變成我們的禮儀,口罩變成我們的表情,熊貓優步變成家裡的常客。但生活的改變會帶給我們不同程度的壓力,而壓力也順勢地在我們身上表演起來。
在和疫情長期抗戰的過程,大腦會感知到壓力,而長時間的壓力會讓大腦處在脆弱的狀態,因為大腦掌控了人體許多部位的功能,當系統失衡,情緒、焦慮甚至許多身體的器官就會受到影響1。產生所謂的-COVID-19壓力症 2:
哪些症狀?
一、 擔心新冠病毒以及其傳染物
二、 擔心疫情造成的個人社會經濟損失
三、 害怕境外人士散布病毒
四、 因直接或間接的暴露在病毒的創傷事件而導致的創傷壓力症(惡夢、侵入的影像)
五、 和病毒相關的強迫行為(不斷洗手)
在許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受,然而,我們可以簡略地把他想像成是個體對於COVID-19這個壓力來源的調適發生障礙,進而產生許多焦慮、創傷等等常見的精神症狀,並且達到某一個程度影響日常生活。
能怎麼做?
一、 安靜能繫望3:促進安全、保進平靜鎮定、提升效能感、促進聯繫、灌注希望
二、 適時利用放鬆、正念等技巧,時時刻刻關照自我,與內在焦慮害怕和平共處。
三、 適時和專業醫療人員討論,評估是否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方式介入。
Reference:
1. Mcewen BS, Gianaros PJ. Central role of the brain in stress and adaptation: Links to socioeconomic status, health, and disease. 2010. doi:10.1111/j.1749-6632.2009.05331.x
2. Taylor S. COVID Stress Syndrome: Clinical and Nosological Considerations. doi:10.1007/s11920-021-01226-y
3.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疫情心理健康宣導素材. 心理及口腔健康司. June 2020.
文/ 張祺康 醫師
學經歷
● 台北市向陽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
● 倫敦國王學院精神醫學研究碩士
● 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臺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臺大醫院精神科照會精神醫學訓練醫師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住院醫師
●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