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智像是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少部分是意識--理性思考。潛意識則是藏在水面下的冰山,也就是很多人常說的--直覺。
我們的言行舉止常常是潛意識在運作,受過去的情緒記憶資料庫影響。
進行精神分析時,治療師不會主導會談,避免讓治療停留在意識層面,開放空間給個案做自由聯想,讓潛意識的情感可以流動。
個案憑直覺想到的事情,彼此之間看似不相關,其實背後有連結。
個案A成長過程中被父母否定、拒絕,得到的回應總是“不可以”、“不行”、“這不重要、沒有用”、“事情就該這麼做,沒什麼好問”,失落與挫折沒有被父母理解,於是A習慣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長大後在工作上與同事互動時,帶著需求不會被理解的預期,也同樣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進行分析時,面對等待的治療師,A越來越焦慮,“怎麼辦,我講的事情是不是不重要?我是不是不該講這些?”A想到的是那些小時候父母說過的話。
對治療師的感覺不知不覺中和父母重合,也就是精神分析說的“移情”。A把小時候和父母相處的經驗,重複地帶入和現在身邊的人的互動中,還有和治療師的互動中。
但治療師會不同於兒時的父母,在分析中改變過往重複的經驗
藉由在治療中產生新的經驗修補過去,新的互動模式萌芽。
但過往長期累積的情緒經驗養成的互動模式,也會需要長時間的治療改變,非一蹴可幾。分析的過程中,A慢慢改變對旁人的刻板印象,新的互動模式漸漸茁壯。
最終,A與人相處時不再壓抑,越來越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和情緒表達出來了!
閱讀更多關於精神分析:
心之所向,新的方向(一):一趟深入內在世界的成長旅程--精神分析在做什麼?
心之所向,新的方向(二):情緒的源頭--看見心裡的小孩
文/ 張昀 醫師
學經歷
●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英國塔維史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entre)精神分析研究碩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