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療漫步夜與霧(七)診療室裡的謊言

淺談說謊的內在意義

好久以前,我的一位心理治療個案曾經對我說了一個謊言。有一天她寫電郵跟我說,她去大醫院檢查結果是罹患了某種不治之症。原本我以為是憂鬱症的症狀,例如缺乏活力、胃口欠佳、注意力減退等等,現在籠罩著生理因素的陰影。我很難只把自己限定在心理工作的範圍,開始暗自擔憂她是否積極治療該疾病。數年後某次治療中,她坦誠跟我說,她沒有那個疾病。在她招認的同時,她表達了強烈的罪惡感與自責。我著實因為她的實話而鬆了一口氣,宛如死亡的威脅後退到幾公里之外。

 

更久以前,同事的個案也跟他說了一個謊言。某次治療中她憂傷地說母親猝逝,接下來幾周她在治療中彷彿處在哀悼狀態,描述準備告別式的心境,然後某次治療中忽然冷靜地說,她母親其實還好好活著。這位個案並未表達出任何罪惡感,反倒是我同事那陣子陷入不可置信與自我懷疑的心情。

 

心理治療個案對治療師說謊,坦白講是件奇怪的事。精神分析治療目的是要探索內在真實,說謊的行動彷彿設下迷障,不讓治療師接近真實。

 

而謊言與真實這個議題,有過一些社會歷練的人,必不陌生。

 

最近的熱門新聞像是恩恩爸爸vs新北消防局,或是強尼戴普vs安伯赫德,都與此相關。BBC報導指出,網路上有關強尼戴普與安柏赫德官司審訊的討論,實際上有接近11%是由假帳戶所帶動,真是可怕。

 

近期一部伊朗電影《我不是英雄》把真假難辨的複雜曖昧,描繪得深入且生動,具現代性而且好看。因篇幅之故,在此不細談。

 

說謊是一種建構。每個人在建構其個人歷史時,因為自戀與利己的需求,不免有所美化及扭曲,網路時代的公開化,更加重了這個趨勢;我們都希望自己在網路照片或視頻上看起來更帥更美,或是道德上或成就上臻於至善。

 

有某些慣性說謊者可能是因為無法覺察真實的自身存在而必須說謊。在成長過程中,照顧者未能提供具備情緒真實的互動經驗,或者說,嬰孩期的他,情緒與感官經驗未獲適當的鏡映。於是,唯有經由謊言,真實感才可以萌生,謊言提供他與外在世界一個情緒性與富想像力的關係。

 

那治療師遇上謊言怎麼辦?小說家的話語或可提供啟示。村上春樹曾說:「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就是一個蛋。擁有一個不可替代的靈魂和包著它的脆弱外殼的蛋。」順著他的比喻,我想,謊言會讓說謊者誤以為,他已經用堅固高大的牆取代了蛋殼。

 

總有那麼一天,當個案逐漸相信治療師精心建構的設置足夠堅固、足以遮擋來自心靈內外的風雨時,謊言自然就失去用途了。我是如此盼望著。

 

🔜 快到 許醫師的部落格 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文/ 許欣偉 醫師 

 

晴天/向陽身心精神科診所-許欣偉醫師

 

學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 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 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精神分析

● 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研習創傷治療

● 英國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績優碩士畢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學會推薦心理治療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院精神部照會精神醫學訓練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