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心集(十一)關於精神科藥物,你可能很意外的point

適當使用精神科藥物,不怕副作用與藥物依賴的發生

關於精神科藥物,你可能很意外的point

 

1. 有「副」作用,非「負」作用

提到使用精神科藥物,第一反應常是:「會不會有副作用?副作用會不會很不舒服?」大家常常把副作用想成「負」作用,認為藥物有副作用就會帶來負面、不好的影響。其實副作用的英文是Side effect,也就是主作用之外的「副」作用,你可以把它想成是附加的其他作用,如果使用得當可能還可以減少藥量使用;例如有失眠的憂鬱症病人,使用有嗜睡副作用的抗憂鬱劑,反而可以幫助睡眠,也可能減少安眠藥使用的劑量。

 

2. 累積血液濃度,藥效才會出現

精神科藥物的主要治療效用,通常要服藥兩週以上,累積血液濃度後才會出來,症狀也會開始改善。

 

3. 副作用先出現,主作用後見效

服用精神科藥物,一開始(一週內)都是先感受到副作用,主治療作用如前面所說要兩週後才會有感,就像在餐廳吃套餐時,前菜先上,主菜需要時間烹調醞釀,比較後面才上菜。

 

4. 治本治標藥物,同時服用更好

因為能治本而調節神經、修復大腦的藥物,如抗憂鬱劑、情緒穩定劑、抗精神病藥物,效果要兩週以上才會出現,所以一開始服藥時,常會和效果較快出現的治標藥物,如鎮定劑、安眠藥等,同時服用,達到盡快減少症狀的目的。但須注意若只服用治標藥物,沒有使用治本藥物處理源頭,就可能會有越吃越多的問題

 

5. 症狀好就停藥,容易再次復發:

不像感冒藥、止痛藥,病情改善可以立刻停藥,精神科藥物在症狀緩解後,還需要持續服用完整療程,才能避免復發。至於完整療程有多長,不同診斷與病情可能不同,可以在門診與醫師討論,療程完成後可用漸進方式慢慢減藥。若是症狀一好就自行停藥,可能產生停藥的戒斷症狀造成不舒服,也容易復發,並可能在復發後,藥物使用劑量要更高才能達到之前的療效。

 

6. 依照指示服用,不怕依賴藥物

很多人聽到要用精神科藥物,就會擔心是不是會依賴、上癮,藥物依賴的發生,可能是因為只服用治標的鎮定劑、安眠藥,沒有使用治本藥物修復大腦調節神經;藥物服用的時間點需要調整;或是原本的生活壓力處理困難,尚未找到藥物以外適合的調整方式如運動、放鬆方法、作息調整。若是能在門診與醫師討論藥物服用劑量與時機、選擇較不會依賴的藥物種類,加入藥物以外的生活調整、心理治療等,可以減少藥物依賴的可能性

 

 

文/ 吳依倫 醫師


晴天,向陽身心精神科診所-吳依倫醫師

 

學經歷

● 台灣大學醫學系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學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 台灣舞蹈治療協會會員

● 台灣正念工坊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