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有焦慮、憂鬱、恐慌或強迫的狀況,在門診精神科時可能會開立治本的主線藥物服用,最常見開立的藥物,可能是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縮寫SSRI),或是其他和血清素代謝相關的藥物。這類的藥物依照使用的原因,需要服用一個完整療程(數個月到數年),才能達到治療效果。
Q:突然停藥會怎麼樣?
A:通常都發生在錯過回診、忘記服藥、或是覺得症狀好轉自行停藥的狀況。這類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後,突然停藥,可能會出現身體不適,包含:
- 類流感症狀:微燒、肌肉酸痛、頭重重的等
- 感覺障礙:最常見是手腳的觸電感
- 暈眩
- 頭痛
- 噁心
- 手抖
- 焦慮、過度警覺
- 失眠、多夢
- 步伐不穩
- 冒汗
以上的症狀多在停用藥物36-72小時後出現,稱為血清素戒斷症候群。
Q:有血清素戒斷症候群的症狀,代表我對抗憂鬱劑有上癮依賴嗎?
A:抗憂鬱劑並不會成癮、依賴,但因為血清素代謝相關的抗憂鬱劑,會調節體內血清素的濃度,若突然停掉,會有戒斷症狀出現,若症狀緩解想要減藥,一定要到門診和醫師討論,用數週的時間漸進、慢慢減藥,就能避免血清素戒斷症候群喔!關於抗憂鬱劑的療程時間長度,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抗憂鬱藥治療,你該知道的事
Q:出現血清素戒斷症候群,我該怎麼辦?
A:症狀通常持續幾天後會慢慢緩解,但過程中仍然會帶來身體不適,建議提早回門診與醫師討論藥物如何重新調整劑量使用。若在減藥過程中出現血清素戒斷症狀,可以用更慢的速度減藥,或是先從半衰期較短的抗憂鬱劑轉換為半衰期較長的抗憂鬱劑再減藥。
文/ 吳依倫 醫師
學經歷
● 台灣大學醫學系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學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 台灣舞蹈治療協會會員
● 台灣正念工坊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