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身邊的迷霧-情緒勒索

你有聽過「情緒勒索」嗎?你知道什麼是「情緒勒索」嗎?你曾經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無意識的成為情緒勒索的「勒索者」或「被勒索者」嗎?


你有聽過「情緒勒索」嗎?你知道什麼是「情緒勒索」嗎?你曾經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無意識的成為情緒勒索的「勒索者」或「被勒索者」嗎?今天要來介紹一本書,由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撰寫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作者在這本書中,針對人和人之間常用來彼此控制與操控的手法---「情緒勒索」,做了非常詳細的說明。今天這篇文章,想要簡單的傳達作者的一些概念與想法,如果你對情緒勒索有更深層的興趣,非常建議你完整的閱讀此書。
 

情緒勒索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勒索,勒索者讓我們的情緒產生波動,使我們陷入一種迷霧(FOG)之中,而因此無法看清自我的價值與現實的處境,進而產生自我懷疑,而不得不接受勒索者的要求。作者指出,勒索者的迷霧(FOG)之所以能對我們產生作用,正是因為在勒索者的操縱下,我們出現了恐懼(Fear)、責任感(Obligation)與罪惡感(Guilt),使我們的情緒陷入了不安,最後只好對勒索者的要求妥協
 

情緒勒索,通常可以細分成6個階段:

  1. 要求:勒索的一方,會對被勒索者提出自己的要求,而這樣的要求,通常對被勒索者來說,是不開心或不想接受的。

  2. 抵抗:由於被勒索者不想接受,所以會用各種方法傳達自己想要拒絕的本意。

  3. 壓力:勒索者感受到了被勒索者想要抵抗的意念,因此開始製造壓力與不悅感,企圖讓被勒索知道---你不應該拒絕我。

  4. 威脅:勒索者用更明顯的手段或方法,讓被勒索者感覺到---你若拒絕我,你一定會後悔的;而最常用的威脅手法,就是上述的恐懼、責任感與罪惡感。

  5. 順從:勒索者的手段生效,被勒索者決定聽從勒索者的要求,忽略自我的感受與需求。

  6. 重複:勒索者食髓知味,當下一次類似的狀況出現時,再次用勒索的方式,逼迫對方讓步。
     

但在這裡我們有兩點要注意:

  1. 情緒勒索並不是一種犯罪,它是一種人際互動下的現象;所以當兩人的互動中出現了情緒勒索,並不代表這兩人的關係已經無可救藥,或者勒索的一方就一定是十惡不赦;情緒勒索的出現所代表的意義,是這兩人的互動,已經出現了不對等的權利要求

  2. 情緒勒索是一種互動之下的產物;單只有勒索者,情緒勒索是不能成立的。因此當被勒索者發現自己身處情緒勒索的痛苦時,一定要記得檢視自己的回應,因為某方面來說,被勒索者一定有散發”你可以情緒勒索我,而且你情緒勒索我會成功”的訊息給勒索者,情緒勒索才會不斷的上演。
     

所以基於以上兩點,我們會盡量用「勒索者」與「被勒索者」來稱呼情緒勒索行為中的兩方,而不會用「加害者」與「受害者」來稱呼。而且事實上,情緒勒索的勒索者,多半都是我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包括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子女、伴侶、好友、合作夥伴或上司,這些勒索者在對我們情緒勒索時,不見得不愛我們,只是他們用了一個讓人不舒服、而且會傷害彼此關係的方式,來強烈表達他們的訴求,並要求我們不得拒絕。如果不能及早發現情緒勒索的存在,並且試圖跳脫出來,那兩人的關係終將被破壞,且個人的完整性也會因此而遭到損毀
 

但人與人互動中,彼此意見的不一致、價值觀的相互影響、共同決定的討論等等,上述的情境中,常常會出現各種的衝突與妥協,有些其實是正常的溝通互動,不一定都是情緒勒索;有時候合理的衝突與妥協,反而能幫助彼此之間互相了解,是有效的溝通方式之一;所以如何從互動中,去區分是情緒勒索還是有效的溝通,就非常重要了;作者提出下面幾點差別:
 

有效的溝通:

  1. 真誠的討論彼此之間的衝突點。

  2. 考量對方的感受。

  3. 找出不接受要求的原因。

  4. 不推卸造成彼此衝突的責任。
     

情緒勒索:

  1. 試圖掌控對方。

  2. 不理會對方的抗議。

  3. 堅持自己的性格和動機比對方更好。

  4. 對於真正的問題採取逃避的態度。
     

上面摘要的內容,大概佔了整本書篇幅的5分之1;了解情緒勒索的定義之後,作者開始帶領我們去了解勒索者的分類、慣用的方式、以及為何每次他們都可以成功;也帶領我們了解被勒索者的分類、他們的內心世界、以及為何每次他們都被勒索者得逞;而這本書的後半部,更重要的,是教導每一個被勒索者,如何從情緒勒索中逃脫出來,如何運用策略與心理建設,讓自己不再被情緒勒索所苦,進而建立起完整的自我與維持公平合理的人際互動。

礙於篇幅,今天就先暫時介紹到這裡,如果有機會,希望再與大家分享書中其他的精華;但當然如果大家等不及了,非常推薦大家可以親自閱讀這本由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撰寫的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讓我們可以遠離情緒勒索的迷霧,在陽光下擁抱完整的自我與健康的人際關係。


文 / 唐漢青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