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精神科(十一)

「情緒穩定劑」穩定什麼情緒?

mood stabilizer (情緒穩定劑)是可治療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藥物統稱,並無一致性的藥理機轉。前文提過的「抗精神病藥物」,許多也可作為「情緒穩定劑」使用。甚至在難治型憂鬱症,也會考慮使用以增進治療效果。

 

雙相情緒障礙症的特點,是患者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症狀,分別稱之為「躁期」和「鬱期」,代表著情緒高低的兩個極端。其中低落的鬱期和憂鬱症的症狀完全相同,但若使用抗憂鬱劑治療,往往療效不佳,甚至會誘發患者轉換至躁期。因此,「情緒穩定劑」這個藥物名稱,就是希望在使用後,患者的情緒不會落入躁或鬱的兩端,而能保持在穩定的狀態。然而不同的藥物對於躁期和鬱期的治療效果不同,患者常常需要使用兩種以上的情緒穩定劑治療。能夠治療躁期的用藥較多,許多「抗精神病藥物」都對躁期有療效,但能有效治療鬱期的藥物就較少,也是目前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治療困境之一。

 

目前在台灣第一線用來治療雙相情緒障礙症鬱期的quetiapine (思樂康)和lurasidone (樂途達)都屬於抗精神病藥物。olanzapine (金普薩)和fluoxetine (百憂解)的複方在台灣沒有,但有個別的單方藥物,屬於抗精神病藥物和抗憂鬱劑的組合。第二線用來治療的lamotrigine (樂命達)和valproic acid (帝拔癲)原本屬於抗癲癇藥物,而最後一個藥物lithium (鋰鹽),可以稱作最早的「情緒穩定劑」,自1948年起陸續使用在臨床上。以上六種就是在台灣目前證據力較佳的治療藥物,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19和2021年各核准一款用來治療鬱期的新藥,但要引進台灣應該還需要一段時間。

 

藥物種類有限,會使找到最適合患者的治療更為困難。對現有藥物的治療效果皆不佳是一個問題,就算有療效,萬一患者對藥物的副作用無法耐受,也會落入無法維持長期治療的兩難處境。無法穩定治療下對患者的功能影響明顯,自殺風險大幅增加,但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像是嗜睡和體重上升,也會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帶來另一層面的影響。

 

以上,精神科常用的各類藥物介紹到此告一段落。這些分類命名各有其歷史緣由,但由於精神疾病的複雜性,分類名稱無法準確對應所有適應症,而個體差異更會影響臨床上藥物的使用。如果對自己目前使用的藥物有疑義,建議跟主治醫師好好討論,避免擅自停藥或改變藥物劑量,以免產生預期外的藥物副作用甚至傷害。

 

 

文/ 何彥澄 醫師


 

學經歷

 

● 長庚大學醫學系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欣泉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