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興之時—漫談音樂及治療(下)

(本文刊登於105年2月 精神醫學通訊) 張邦彥 醫師

 

音樂欣賞vs.音樂治療 

 

        在相對性的元素間(高低,強弱,快慢,音色等)音樂包含無限性和彈性,音樂的[內容]涵蓋了與天地萬物相關的所有面向:情感,價值,精神,美感,知覺,景緻形體,深至哲學宗教奧義等,這些抽象的內容引發聆聽者主觀的感受,包含了情感,想像力的引發和主觀投入,聆賞本身在[形式]上可視為一種創造過程。當我們再造訪多年前的一部電影,可能有全然不同的感受,因為我們狀態不同了。音樂是溝通的媒介,或許相較於文字更顯軟性和連續性,能傳遞真實的溝通,並促進自我整合與了解。而欣賞本身也可視為高功能的腦部活動,不同種類,時期的音樂,發展的核心價值均不同,聆賞者欣賞的是音符背後的這些價值,以古典音樂的浪漫樂派為例,當時作曲家,文學家,思想家共同激盪出純粹,品味,熱情,高貴,理想化,昇華的核心價值,並以 構故示的形式分別呈現。與音樂互動時,或許有人會好奇:感動是怎麼發生的?在音樂里(不論演出或欣賞)的自己與平常的自己有哪裡不一樣?演奏中如何放下自我?舒曼音樂裡有哪些情緒特質可能暗示其有躁鬱症?還有許多更深層的問題值得鑑賞,體驗,思考,或者,我們也可以跳脫純音樂的角度,從[與音樂互動]的觀點來看到音樂功能性應用的可能性 - 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

 

音樂治療,相信各位同仁都知道不是[蕭邦小狗圓舞曲專治胃痛]或是[聽了張學友的“吻別”心痛就好了]的處方箋模式,我們可以參考美國音樂治療協會(AMTA)對於音樂治療所下的定義:“音樂治療是由專業認證的人員以音樂為素材,將其使用在特殊目的上,為達到社交,溝通,情緒,身體,認知,感官,精神方面的治療需求,所設計出[個別化]的治療方式。“治療形式大致分為[接受],[即興],[再創造]三大類,方法則包含有歌唱,演奏,舞與節奏運動,編曲,即興創作,填詞,意象引導......等,運用在諮輔,幼教,特教,安養,臨終照護,疼痛管理,肢體復健,情緒或行為障礙等領域。臨床實例如:早期療育中合併音樂治療,感覺統合和語言訓練,音樂治療應用在親職教育溝通,在安寧照護裡音樂治療發揮探索靈性和降低孤獨感的作用,以音樂引導 象協助呼吸與放鬆練習等。

 

        許多歐美國家已正視音樂治療的潛能,並建立了訓練,認證與及完備的職涯規劃,目前美國有六千多位認證音樂治療師,民眾透過網路平台能獲得音樂治療的資源相當豐富, [藉音樂音觀觀觀觀引導圖像和音樂治療,GIM),音樂治療與溝通分析(Music Therapy and Transactional Analysis)等。台灣的音樂治療和藝術治療可見於醫療院所(如大大輔助暨整合醫學中心),養護機構,特殊教育機構,音樂治療個人工作室,目前雖已有許多自英,美,澳完成訓練歸國服務的專業音樂治療師,但在訓練,專業認證和轉介管道方面尚屬缺乏,同仁可至[中華民國應用音樂推廣協會]獲取更多的相關資訊。

 

音樂與現代生活

        現代生活講求效率,影響的層面遍及社經制度,心理慣性和價值優先性:戒慎,競爭,衝動性與自我滿足,漸取代了勇氣,創造力,美感與關懷,因此,以藝術培養文化,價值觀等[軟實力]實屬重要。同時,音樂產業快速地商品化與服務導向,聆聽者,音樂學生如何打開耳朵和心,跳脫[消費行為],[商品]的框架,適時適量慢慢與音樂[互動],在廉價,過度廣告與音樂爆炸的時代,顯得相對重要,才能聽到好的音樂,並且好好地聽音樂。基於音樂無限但可塑的特性,近五十年音樂治療已於世界各國蓬勃發展並已紮根於教育,醫療照護體系和研究單位中,台灣目前已有不少獲國外認證並懷著滿腔熱情的音樂治療師,或許有機會成為我們醫師最得力的夥伴之一。至於職業音樂家,熱情的傳遞者,面臨主流商業模式的強力衝擊,堅守價值和與現實之間的平衡 題容易被大眾漠視,或許可更常思考音樂的定位以及核心普世的價值,以更寬廣的胸襟來建立音樂與大眾的橋樑,音樂家終究要成為好的傳遞者。如前文所述,不論是聆聽,演奏,或是音樂治療,都是一種[投入]和[再創造],最後,以筆者鋼琴老師曾勉勵的話語在文末與各位分享:你需要有詩人的鐵和靈魂的意志成為一名表演音樂家。這或許是一種關於藝術家的修練精神,但是每個人都值得追求,因為自己就是個人生命裡獨特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