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緣際會(四):從音樂治療看「選擇權」

當我們願意找回自主權,便能擁有更多的自由

最近看了《聆聽寂靜》這本書,作者敘述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人們每天出門除了有馬路上噪音、七彩廣告招牌,還有手機上琳瑯滿目的新聞和社群媒體的即時訊息要回應,各種感官上的轟炸讓人透不過氣。身處在如此便利、資源豐富的世代,人們卻沒有感到滿足,反而愈發匱乏與疲倦——難怪極簡主義再次被推崇,而「寂靜」也顯得珍貴無比。

 

到底該如何調適心情?又該如何重拾寂靜呢?

 

      作者建議,可以直接前往山林或是極地遠離塵囂;又或嘗試冥想、散步,以保心境淨空的狀態,不讓外界聲音干擾心情。我認為這些決定都和「選擇」有關,當我們願意找回自主權,便能擁有更多的自由。特別現在疫情當頭,若我們能「選擇」新的生活模式,「選擇」不同心態面對,相信都能幫助減緩一些焦慮唷!

 

生活中的「選擇」小至飲食與穿搭,大到感情、職涯發展等,每一次選擇,都是檢視心態的好機會。例如世俗主流的工作、網紅推薦的產品,是否真的適合你呢?對於他人莫名的批判,是否需要回擊呢?如果不曾靜下心思考,只是茫然的跟從大眾、急於回應附和,這個不是選擇,而是被動妥協。

 

當人們可以主動選擇心之所嚮,而非被動配合與妥協,那種心理與生理上的渴求才能真正被滿足。就像童年階段我們都曾渴望「指揮」與「命令」他人,享受被賦予權力的快感。來到音樂治療的空間,個案也可以重新體驗「選擇權」。透過樂器的選擇和挑歌過程,音樂治療師賦予個案很大的自由,能好好為自己做決定,慢慢地尋遺失許久的自主權。

 

在音樂治療中,音樂治療師不僅讓個案抒發情緒,也陪同個案一起「做選擇」,熟悉的樂器也好,陌生的活動也好,我們一起挑選並面對,在每次的即興中觀察效果。慢慢地,讓個案享受挑選的樂趣,練習主動選擇的能力,也增加更多的心理彈性。

 

資料來源:

謝佩妏(2018年)《聆聽寂靜》。台灣:大塊文化。(厄凌卡格)

 

文/ 林昱慈 音樂治療師
 

FB粉專:昱慈音樂治療師_YuTzu Music Therapy

林昱慈音樂治療師

 

學經歷

● 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 
● 新店柴埕托老中心 音樂治療師
● 好眠事務所 音樂治療顧問
● 台北市民交響樂團 小提琴手
● 英國Together in Sound 失智長者團體 音樂治療師 
● 英國Cambridgeshire Music多重學習障礙/情緒焦慮學童 音樂治療師

● 英國Anglia Ruskin University音樂治療 碩士 
●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 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