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自療(四)日常中的魷魚遊戲(劇透大雷)

音樂中的自己

最近也跟風追了一下魷魚遊戲,看完有許多的感觸和想法,劇中很多人性的議題交錯出現,我試著提出其中一個觀點與大家討論分享。

以下因文章內容需要,會有大雷劇透喔。

 

..................................防雷線....................................

 

你有想過為什麼裡面的管理階層,都不能和彼此講話也都需要戴著面罩嗎?

參與遊戲的參賽者,為什麼都穿制服且只剩下編號沒了名字?

 

從我的角度看,這些動作都很像是去個人化的手法,所有參與遊戲的人,不管是管理者還是參與者,都只剩下參與遊戲的身份,全心的投入遊戲按照遊戲的規則,換句話說,就是被遊戲規則掌控著,即使是再不合理的事情也都做了,因為忘記了自己還是自己,那個有情感、有取捨、有憐憫心和有同理心的自己。

 

看似天馬行空的劇情,其實正是許多人生活的寫照。是不是很像全心投入工作拼業績,捨棄了自己的感受,忘記了自己,人生只剩下工作的你?

 

遊戲本是有趣的存在,就像劇中大魔王吳一男說到的「唯有參與活動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快樂。」

但對於其他的參賽者而言,遊戲已經不是遊戲本身了,當去掉了個人化的標籤時,開始全然按照著遊戲規則,即使是泯滅人性的事情,反正忘記了原本的自己,多做幾次好像也就越來越合理,這樣的狀況下,遊戲的規則也直接成為“自己”的新代名詞了。

(雖然吳一男就是幕後大黑手,非常病態,但他純粹參與遊戲,沒有其他目的的心態,確實讓他在遊戲中抱持著“自己”。)

 

在音樂治療中,聽到自己的聲音,一直都是重要的。

 

有時候透過討論最近喜歡聽的歌曲,漸漸發現自己正在投射的情感;有時從歌詞創作中,重塑並且整理自己“個人化”的思維;有時從團體即興中,從眾多的聲音中,再次聽到自己。

 

其實,珍貴的不是聽到一段鏗鏘有力的正面話語,或是文采飛揚的一段話,而是這個聽見自己的經驗,才是最有意義的,最能讓自己找回自己的鑰匙。

 

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遊戲,是否在大環境中,時常聽到自己,察覺自己,就是決定你參與的是,一般兒童的遊戲還是魷魚遊戲。

 

 

文/ 邱雯琪 音樂治療師

 

邱雯琪音樂治療師

 

學經歷

● 美國音樂治療師證照 MT-BC

● 神經學音樂治療師證照
● RBL新生兒音樂治療照護證照

● 台安醫院雙十分院復健科 
● 雙和醫院成人身心科  
● 光田醫院附設弘毓基金會
● 中杏基金會
● 台灣多元互動與家庭成長關懷協會 理事

● Illinois State University音樂治療碩士

● 書籍著作:高中職藝術類別教科書 “療癒閱覽室” 均悅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