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我好焦慮,怎麼辦?

疫情期間的自我照顧與家人相處

近期確診人數大幅增加

你的生活和心情是否都被影響了呢?

原本安排好的計畫是否都被中斷?

實體和遠距上課、確診和隔離措施的調整,乃至工作生活上因應的變動,讓你措手不及嗎?

居隔、居檢在家中,長時間和家人相處,被迫綁在「家庭角色」中,是否讓你快喘不過氣了呢?

孩子停課在家裡遠端學習,打亂你現有的工作或家事時間,無法專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是否讓你更顯得煩躁呢?

我們無法控制疫情變化,但是能夠調整面對疫情的方式,

提供疫情期間八個自我照顧的方法、五個與家人和平相處的原則,

希望大家能建立身心健康的習慣,也開啟家人之間好的互動模式吧!

 

疫情帶來許多工作和生活的變化,不管是期待許久的事情,或是老早規劃好的行程,突然地變動帶來了失望、不安、無力感,生活彷彿突然失去控制。

 

整天戴口罩悶住本來就代謝不好的臉、噴到不能再噴的酒精,像強迫症般地重複洗手,獨自上課的孤單與空虛,孩子在家額外增加的照顧壓力、對家人會不會染疫的擔憂,一連串的思緒和情緒排山倒海而來。

 

原本因為外出、工作或上學,而保有彼此一定的心理距離,卻因為居家隔離、檢疫或是減少出門等,被迫「關」在家中,讓人逃脫不了糾結的家庭。

 

 

 

媒體新聞充斥著疫情相關消息,確診人數、重症死亡比、防疫漏洞、假消息等,越看越焦慮,不自覺地「追」起疫情訊息,心情隨著疫情消息起起伏伏。試著關閉電視和手機吧,讓自己開始留意與疫情不相關的事情。

 

你不是孤單的,雖然減少實體聚會,但我們可以透過網路和「人」保有聯繫。

 

覺得思緒繁雜、跑來跑去嗎?

試著按下腦袋的「暫停鍵」,將注意力放到你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嗅覺吧,先安定身心、清理思緒,才能好好地思考重要的事情。

 

疫情突然地打擾和破壞計畫,可能會有許多焦慮、生氣、不滿、苦悶、失落、不安、恐懼…,甚至有生活失控的感覺。

這些情緒都很普遍也很正常,可以透過自由書寫,整理自己的情緒,當你能「看到」自己的情緒,如同拾起自己。

任何情緒出現都有脈絡可循,知道了、發現了,接受就好,不需要評價他們。

 

感恩可以很多元,除了感恩別人,也要感恩自己,不一定要感恩完成特定的任務,光是能讓自己和疫情保持距離,就很值得感恩。

 

追劇、買喜歡的衣服、佈置自己的房間、喝一杯、寫日記、插花、唱歌,蒐集和累積能幫自己充電的方法。越知道怎麼幫自己充電,就不怕情緒低潮或煩悶來臨。

因為,你知道在自己耗盡的時候,怎麼幫自己提升能量。

 

幫自己設立一個疫情中能做的小目標,如:每天寫日記、種一盆花、學做菜、學英文、當直播主或podcaster。開啟一個新計劃,或許會為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長時間的相處,家人被迫「綁」在一起,這和以往主動與家人相處的感受完全不同。有些大孩子原本可以透過上學來保有自主感,或者大人透過上班暫時放下家庭角色,現在卻因為停課和居家上班,而有更多的互動與接觸,更容易壓迫到彼此的心理空間。適時安排個人時間,讓自己喘息,同時,也讓家人擁有這樣的時間,練習著「重視」彼此屬於自己的時光。

 

與人交流也是情緒調解好方法,特別是疫情期間容易讓大家陷入一種焦慮、緊蹦的狀態,我們可以與家人聊聊生活狀況,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擔心,負責扮演傾聽的家人可以多給予「情緒上的支持」,讓生活中的灰心和挫折得以停泊,並避免用「建議」的形式安慰對方,因為強烈給意見,很容易會變成指責和要求,反而造成衝突。

 

由於宅在家長時間相處,很容易不小心踩到彼此的地雷,譬如:有些人看不慣吃飯後就癱在沙發上、有些人特別喜歡在飯桌上聊政治而吃到吵起來;有些人對過度消毒特別敏感,覺得神經質。

如果你還是很受不了某些行為,可以「邀請」請家人來幫忙你。注意:是「邀請」,不是「要求」唷!因為看不慣的是你,是需要請家人幫忙的。相對地,你也要練習幫忙家人,協助他們辨識自己地雷,幫忙避開地雷。

 

 

原本家裡就有的好習慣或是好儀式不要停止,這可是家庭原來就有的重要資源,例如:一起追劇、看電影、慶生、運動等等,維持家庭的好儀式,能促進家庭凝聚力。

如果原本的好事是需要外出的活動,可以試著轉換成其他形式,讓家人能同時參與,例如:本來是全家人一起遛狗散步,現在只能一個人去遛狗,可以開啟視訊,讓全家人都有外出遛狗的感覺。

原本的家庭聚會沒辦法外出進行,仍然可以改成線上聚會,協助長輩用視訊軟體與他的親朋好友聚會聊天,讓大家都多一份被支持和支撐的感覺。

 

試著嘗試不同方法,一週用我的方法,一週用你的方法,或是你在你的個人時間用你的方法,我在我的個人時間用我的方法。現階段重要的是容納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而不是爭論誰對誰錯唷!

 

 

 

文/ 管珮君 心理師

 

管珮君 心理師

 

學經歷

●向陽診所 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

●欣泉診所 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

●盼 心理諮商中心 諮商心理師/家庭治療師

●台灣士林地方法院心理輔導員

●新北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學校心理師

●台灣司法心理學會 常務監事

●臺灣醫療諮商健康心理學會課程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