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精神科(四)—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1)

在患者症狀改善思緒較清晰後,心理治療能處理人格特質、創傷經驗或過去事件帶來的各項議題

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

除了藥物之外,目前精神醫學其他較常使用的治療方式,包括心理治療、腦神經刺激治療(電痙攣、經顱磁刺激術)、營養製劑和體能活動等,也會依疾病的種類和嚴重度而有不同的考量。

 

心理治療發展的歷史比藥物更為久遠,普羅大眾對精神科醫師的想像,部份可能還停留在沙發上跟個案長談的場景,充斥於電影、戲劇和小說等流行文化。當然心理治療不是聊天,而是專業訓練下有治療目標的會談,也經過臨床研究的驗證,廣泛使用於治療各種精神疾病。

 


我隨時都能開始心理治療嗎?
 

但在進行心理治療前,時機的拿捏十分重要

 

比方說一位思覺失調症患者,若處於嚴重的幻聽和妄想症狀干擾中,心理治療在此時的幫助就不大,而在精神症狀穩定後,心理治療能增強個案的治療遵從性,協助復健,進而減少復發的機會,就有其角色。

或者像憂鬱症患者有強烈的自殺意念身處高自殺風險時,心理治療恐緩不濟急,而在患者症狀改善思緒較清晰後,心理治療能處理人格特質、創傷經驗或過去事件帶來的各項議題,就會是重要甚至必要的治療選項。

 

另外,個案接受治療的動機強弱,也會影響心理治療的效果,越想要了解自己有所改變,通常治療的進展會越好,畢竟心理治療無法被強迫給予,需要個案與治療者的高度配合。

 

上述種種情形都需事先評估,所以就算個案來門診主訴想接受心理治療,醫師仍會做診斷性會談釐清個案當下狀態適合與否

 

 

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者?

 

而發展到現在,各種流派不同取向的心理治療理論比比皆是,也造就了治療者的多樣風格。但不管是哪種方式,讓個案信任,進而建立治療關係是心理治療的第一步

常常個案在門診會希望醫師推薦治療者,老實說,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當然在某些領域較為專精符合個案的治療需求,可以優先考慮,但適不適合,在開始心理治療後評估接觸才會知道。萬能的治療方式並不存在,治療者本身也會有偏好的個案屬性,因此如果覺得跟治療者合不來,可以考慮更換治療者,看能不能順利的建立治療關係。

 

唯一推薦找已經熟識的人當治療者,這會產生多重關係的問題,跟朋友甚至家人進行心理治療,極易影響治療關係的界線,造成關係的混亂不利治療惡化病情。

反之,在心理治療進行的過程中,也可能有移情跟反移情作用的出現,如何維持治療關係,就看治療者的技巧了,但仍有機會出現情感影響到治療需要將個案轉介出去的情形。

在心理治療開始時,治療者通常都會跟個案訂立心理治療契約,上面列的各項規則,也是為了維持治療關係的架構。在好的治療關係下跟合適的治療者配合,病情才能逐漸好轉,最終達到治療目標

 

文-何彥澄 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