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療漫步夜與霧(一):與創傷共處 記得打開心內的門窗

即使創傷事件已是數十年前的往事,臨床證據顯示仍可有效治療

    近日台鐵太魯閣號的意外事件,在美麗的清水斷崖之上灑落生離死別的哀戚;剛播畢的台劇「天橋上的魔術師」,也勾起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的沉痛回憶。身心科診間裡,不乏病患童年曾遭性侵、家暴,或目睹至親自殺身亡。以上都是涉及死亡或嚴重傷害,且顛覆我們日常生活的「創傷事件」,對倖存者的身心平衡產生無比的衝擊。如果放寬討論的範圍,動畫「鬼滅之刃」故事一開始,主角竈門炭治郎外出回家發現家人慘遭殺害,此後讓他受苦的也是心理創傷。每一個人都極可能成為這些天災人禍的受害者,或是在這些事件中目睹親友受苦。

 

一、創傷事件的影響

 

    面對這些情境,我們的身心必然會受到影響,所幸多數人都可以從創傷事件的心理影響中走出,在事件後幾周內逐漸康復,而不會有長期的後遺症。但在這段期間仍可能出現強烈的情緒變化,其中以親身經歷創傷者反應最為強烈,而從旁目擊者、警消救難人員、檢察官、在事件中痛失至親者及過去曾遭逢其他創傷者,也都可能出現程度不等的強烈反應。記者及媒體工作者深入第一線報導社會上的悲劇與苦難,也暴露在創傷事件之中,他們的心理健康不應被遺忘。

 

    創傷後普遍出現的情緒包括混亂、麻木、害怕、無助感、生氣、悲傷、罪惡感、羞恥感、過度警覺、焦慮不安,或是噩夢連連,重複想到事件當時情景等。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並非快要發瘋的徵兆,更不是意志軟弱的表現。其他常見的反應還有身體緊繃、失眠、易怒、心悸,且迴避令人想起該事件的事物或環境等。

 

二、創傷後的自癒之道

 

(一)利用原有支持系統:尋找自己熟悉和信賴的人士抒發情緒,例如對家人、朋友、同事、同學及老師、牧師或家庭醫師訴說。說多說少以尊重自己內在節奏為原則,重點是讓自己有機會一點一滴表達出能夠表達的部分。不要擔心描述時會哭泣,因為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並且有益心理健康。

 

(二)逐步恢復作息:在做得到的範圍內逐步恢復日常生活作息,參與平時從事的活動,並記得好好照料自己,維持正常飲食、適度運動,也不要飲酒過度或大量使用安眠藥及抗焦慮劑

 

(三)給自己時間、接納自己:留給自己充分的時間來消化這些經驗,自我監測情緒變化有無隨時間而得到改善,試著接納此刻脆弱的自己,勿再自我苛責

 

(四)與其他倖存者互動:參加一些可以和其他創傷倖存者碰面的場合,例如法會或紀念儀式,彼此支持、一同哀悼。

 

    如果經歷創傷者在事件過後一個月以上,仍經常感到沮喪或害怕,無法回復正常生活,如無法上班或照顧小孩,或是易受驚嚇、噩夢不斷,腦海裡經常不由自主浮現創傷事件的畫面而揮之不去,或是情緒依然麻木疏離、無法體會喜怒哀樂,對自己和他人持續抱持負面信念,且上述情況並未隨著時間好轉,就有可能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前兆,建議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或心理師評估與治療。即使創傷事件已是數十年前的往事,臨床證據顯示仍可有效治療。因此,面對創傷,請打開心內的門窗,求醫永遠不嫌晚!

 

 

文/ 許欣偉 醫師 

 

晴天/向陽身心精神科診所-許欣偉醫師

 

學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督導

● 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 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精神分析

● 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研習創傷治療

● 英國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績優碩士畢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學會推薦心理治療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院精神部照會精神醫學訓練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