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精神科(五)除了吃藥還能做什麼(2)

腦神經刺激治療-從電痙攣治療到「經顱磁刺激術rTMS」

腦神經刺激治療(Brain Stimulation Therapies),是透過電流或電磁感應刺激腦神經系統,從電痙攣治療(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經顱磁刺激術rTMS(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目前仍持續發展中,是精神醫學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之一。

 

電痙攣治療是利用微小電流誘發腦部痙攣反應,最早可追朔到1938年,由義大利的醫師所研發,也早於藥物治療的歷史。對於憂鬱症具有快速療效,八成左右的患者會明顯改善。有嚴重自殺危險性的族群,八成左右的患者自殺想法會完全消失。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族群,也有超過一半的患者會明顯改善

另外,對於難治型的思覺失調症和躁症也有不錯的效果。在合格的精神科及麻醉科醫師整合團隊下治療,患者是在麻醉狀態下腦部產生痙攣,過程中不會有任何感覺,主要的副作用是短期認知功能影響。但也因需進行全身麻醉,台灣目前都是以住院治療的模式進行,尚未像國外發展出專門的電痙攣中心以門診模式進行診療。然而一次療程的效應會隨時間減弱,所以仍須搭配其他治療方式,或需定期進行維持性治療。

在臨床使用上,目前對於嚴重或難治型憂鬱症患者是很重要的治療選項。但因過去對電痙攣治療的污名化,以及需全身麻醉下進行常使個案卻步,於是後續又發展出其他的技術,像是經顱磁刺激術rTMS。

 

經顱磁刺激術rTMS,是利用電磁感應在腦部產生電流的方式產生治療效應,台灣在2018年通過對於難治型憂鬱症的適應症。同時也是近年來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廣泛試驗在治療各種精神疾病。

跟電痙攣治療相比,副作用可能更低,不用住院,但需每日接受治療三十分鐘,在十次治療後約一半的患者可改善憂鬱症狀。治療效應同樣會隨時間減弱,可考慮維持期治療,而如何篩選適合使用的族群是目前研究和臨床上使用的重要課題。

經顱磁刺激術目前無健保給付是自費項目,如有需要,建議尋求專業醫療機構及受過完整訓練認證的人員評估,再決定是否接受治療。

 

 

文/ 何彥澄 醫師


 

 

學經歷

 

● 長庚大學醫學系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欣泉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