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心關係(一):母女關係的無形枷鎖

每個「我」都是在「角色」中建構出來的,而角色存在於「關係」之中

心理劇之父Moreno曾說過,每個「我」都是在「角色」中建構出來的,而角色存在於「關係」之中,人們在關係中,透過持續的互動,逐漸建構出「我是誰」的概念。


當「我」出現了不協調,不論是身體的變化、認知的衝突、或是情緒的矛盾糾結,多起因於「關係」。過去僵化固有的舊習慣隨著時間慢慢地不適用在現在的狀況,但我們卻又沒辦法彈性的自在調整,而讓自己陷入了痛苦的傷害中。

 

這邊有一個常見的故事:

 

在城堡中,王后誕生了一個小公主,從出生後,母后就用沉重的枷鎖,拴住了小公主,無論到哪裡,枷鎖都緊緊地拉著小公主,久而久之,小公主就習慣了。

母后對小公主說:我辛苦的把妳生下,用心的照顧妳長大,我擔心妳的安危,我想關心妳的身體、了解妳的想法以及撫慰妳的情緒。

當小公主反抗,母后會哭著說:我沒有錯啊!一切都是為了妳,妳是我懷胎十月辛苦生下來的......,母后愛妳啊!

這時候小公主看見母后的眼淚很自責:我真不孝順、都是我不好,我不應該讓母后難過。

但時間一久,渴望分離期待獨立的心又出現了,母后再上演一次眼淚的親情枷鎖戲碼,小公主再進入自責罪惡,然後無限輪迴。

到最後,小公主來個大逃亡,躲到了大城市裡,心想,我離妳遠遠的了,應該沒事了吧?無奈,牽連兩人的枷鎖沒有被破除,小公主仍舊帶著自責與罪惡感過生活......

 

母親帶著焦慮來到諮商室裡,不理解孩子怎麼了,所有心事都放在心底,感覺孩子離自己好遠好遠,做母親的好失落,滿臉的哀傷。
孩子帶著憂鬱來到諮商室裡,不理解媽媽怎麼了,所有事情都要控制,無法呼吸的感覺只想逃離母親,越遠越好,做孩子的好自責,滿臉的哀傷。

 

在心理劇的角色理論中,認為人們得到了某個角色之後(例如:父母生了孩子後,有了父母親跟孩子的角色。夫妻結婚後,有了妻子跟丈夫的角色),就開始按照社會文化的規則、或是別人的經驗分享,慢慢地模仿與練習,最後熟悉了這個角色。當更安全、更精通這個角色時,人們可以引進更多的革新與想法,創造出新的角色,甚至重新定義角色

 

心理治療的目的,就是協助固著在角色中的人們,看見自己的舊習慣,以及僵化的行為模式,在安全的陪伴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重新找到適用於現在的新角色

 

文/ 陳悅華 諮商心理師

 

台北晴天/向陽身心精神科診所-陳悅華心理師

 

專業訓練

● NGH美國催眠師專業證照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認證之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訓練

● 大專校院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專業人員

● 杏陵性諮商師性教育師專業訓練

● 敘事治療專業訓練

● 心理劇專業訓練(訓練時數500小時以上)

● 危機處遇、減壓團體(debriefing)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