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心關係(三):家庭關係,有關係!

家庭關係對我們的影響既深又遠!

人們來諮商室裡來談親密關係、職場的人際關係,或是生涯選擇時,心理師通常會蒐集家庭相關資料,包括家庭成員的基本資料以及家庭成員互動狀況,為什麼在諮商的過程中,常常會談到原生家庭、早期經驗?

一般當人們碰到問題時,往往會習慣性採線性邏輯思考方式來因應,因而看不到家庭的影響。”我上班好緊張好有壓力,會失眠,早上又起不來,不想上班,主管常常會挑剔我,看到我臉都很臭,我覺得主管很針對我,我是不是不適合這份工作呢?”有些人會內歸因:是不是我哪裡沒做好?我能力不夠?沒有聽主管的?有些人會外歸因:主管個性很機車、愛挑剔、總是找我麻煩。

我們常常看不到外顯行為的背後,潛隱著相當深沉、複雜的促動力量,而家庭在這股力量中居於核心位置。

家庭影響了人的性格與行為的養成,在潛移默化中,深植人心卻不自知。

從父母彼此的互動,父母自身的情緒狀態,種種的因素最先影響了肚中的胎兒,胎兒大腦尚未發育,但是肌肉已經長成,當外界常常讓胎兒不安,就會造成身體肌肉的緊繃,導致長大後會特別容易緊張、肌肉不容易放鬆。

寶寶出生不會講話,只能用哭泣代表餓了、冷了、累了或是哪裡不舒服的需求,照顧者能不能準確快速地回應寶寶,甚至延伸寶寶的認知,例如:寶寶半夜哭,照顧者發現是冷氣太冷,被子被踢掉了,照顧者一邊蓋被子一邊說冷了要蓋好被子不要亂踢被子啊,這時候寶寶理解:喔,原來這種感覺是冷,穿衣服或是蓋被子可以讓自己溫暖。如果不能,寶寶會認知到:我再怎麼表達需求,別人都不會回應我,我是不重要的!

隨著年紀逐漸長大,孩子開始表達自己的看法、發展自己的情緒,照顧者如果告訴他,不可以生氣!不可以哭!要忍耐!孩子就慢慢壓抑自己某些情緒或是想法,在長大成人後的某一天,這些情緒與想法可能就會反噬。

另外,照顧者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如何理解這個世界,也會被寶寶慢慢學習。例如:寶寶學走路時不小心跌倒了,照顧者會過來安撫,同時說:桌子壞壞、地板壞壞,寶寶就會學習到,這是別人的錯(外歸因),長大後就慣性覺得做錯事都是別人、都是環境不友善。

又例如:小小孩不乖,照顧者用生氣的情緒回應,甚至出手教訓,小小孩就學到,做錯事的人要用罵的打的方式來懲罰,所以慢慢長大就會用強大的情緒或是暴力去懲罰別人。

抑或是照顧者情緒狀態不穩,小小孩為了要活下去(父母就是孩子心中的天跟地,如果他們生氣,天地就要毀滅了),開始會演變出討好、看別人臉色的生存技能,長大後常會用一種位置較低下、或是受害者的姿態,過度在意別人,造成自己缺乏信心等現象。上述狀況,通常是自動化的思考,在自己不自覺的狀況下,就快速的反應出來。

這些問題會代代相傳,是一種僵化的文化傳承,可能會破壞你的人際關係、伴侶關係,或是對自己的看法很負向、情緒總是憂鬱很焦慮,也可能會覺得這個世界好糟糕,每個人都對自己不友善。

文化傳承是可以被打破的!只要我們願意面對,願意增加自我覺察,開始在自己的家庭裡去行動,就有改變與調整的機會!

 

 

文/ 陳悅華 諮商心理師

 

台北晴天/向陽身心精神科診所-陳悅華心理師

 

專業訓練

● NGH美國催眠師專業證照

● 台灣諮商心理學會認證之心理諮商督導專業訓練

● 大專校院校園性侵害或性騷擾調查專業人員

● 杏陵性諮商師性教育師專業訓練

● 敘事治療專業訓練

● 心理劇專業訓練(訓練時數500小時以上)

● 危機處遇、減壓團體(debriefing)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