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療漫步夜與霧(十二)從人間蒸發再回歸人間

--淺談社交焦慮症與繭居族

繭居族是源自日本的名詞,用來形容足不出戶、不與社會接觸的年輕人,日本厚生勞動省對此名詞的定義是「不上學或不工作,除了家人之外與其他人幾乎沒有往來,整天窩在家中,就算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持續六個月以上。」 繭居族彷彿人間蒸發,大多為男性,由於為數眾多,業已構成當代日本的重大社會問題。有些繭居族從國高中開始拒學,因此對教育也有嚴重影響。

 

若從精神醫學角度來思考,整天窩在家裡、呈現社會退縮的人有可能罹患憂鬱症、自閉症類群疾患、特定場所畏懼症、恐慌症、強迫症、網路成癮、廣泛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甚至思覺失調症,但還有一個經常被忽略的身心疾病與繭居族關係匪淺,那就是社交焦慮症,舊稱社交恐懼

 

當社交焦慮症個案暴露於可能被別人檢視的社交情境時,會感到非常焦慮或恐懼,例如和陌生人交談、在公共場所進食、上台報告、演講或表演,個案害怕他的表現或他的緊張(臉紅發抖冒汗等)會遭到負面評價,擔心丟臉、尷尬、被排斥或冒犯別人。個案雖然知道自己的恐懼並無根據,但無法改變自己的感受。這種過度的恐懼對生活各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求學和工作,致使在學時間較短、收入較低、生活品質較差,有的個案藉由飲酒來緩解焦慮,又衍生出酒精濫用相關問題。

 

當然並非天生氣質內向害羞者就是生病了,也不是說社交焦慮應當除之而後快。其實,對社交情境適度的敏感和焦慮,有助於人們在別人面前表現合宜。但是當焦慮過度讓生活功能癱瘓,就需要精神醫療及早介入。  

 

社交焦慮症是最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然而,研究顯示高達八成以上患者不曾接受治療,導致病程慢性化。目前已有不少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皆可有效改善社交焦慮症,近來有研究證實精神動力取向心理治療長期來看也有不錯的療效。隱蔽於個案緊張害怕之後的羞恥感,透露出自我感覺與客體關係障礙的痕跡,心理治療對此部分肯定有所助益。

 

請讀者們務必記得,社交焦慮症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

 

快到 許醫師的部落格 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文/ 許欣偉 醫師

 

學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諮商督導

● 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 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精神分析

● 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研習創傷治療

● 英國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績優碩士畢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學會推薦心理治療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院精神部照會精神醫學訓練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