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書(六) 人格面具

從榮格心理學看冒牌者症侯群

隨著 Jessamy Hibberd的書被引介至台灣,越來越多來訪的個案會跟我提及「冒牌者症候群」這個詞彙。當然,在嚴謹的精神醫學診斷準則中並沒有這樣的診斷,但其作為一個時代現象,是否有舊有的理論體系可以施展的空間呢?

 

在榮格心理學中,人格面具一直是重要的概念,人生活於社會中,自然會依照社會這個容器的形狀來安放自己,也因此會改變自己的形狀,這樣的改變如果在不傷害本我質地的狀況下,當然是必須的。

 

然而,現實中時常發生的是,人不只必須改變形狀,甚至會改變自己的質地,這個改變時常讓我們以為是暫時的,但常常過了某個時間點,我們便回不去了,如同燒製好的陶器,離開鼓風爐的金屬。

 

 

"你畏懼拿下面具,把它當成唯一的真實"
                                                                               ── 榮格

 

 

李奧納多早年主演過一部電影─《鐵面人》,描述了一位法國國王的孿生兄弟,被迫戴上無法拔下的鐵面具生活數十年,當時觀影的我還只是小學生,也不免好奇,這樣不會皮膚病嗎?

 

事實是只要一天沒換口罩,可能就會開始起疹子了。

 

外在的世界如此,內在亦同。如果我們持續帶著一個沉重的面具,那我們的心大概就是在一個黑暗、潮濕、密不透風的地方持續發酵、腐壞。

 

但我們會持續戴著面具,大概都是有些不得已的地方吧。或者,更精確地說,有一些我們以為自己不得已的地方吧

 

使我們受苦的,往往是我們潛意識認為自己需要、或無法割捨的。

 

因此,要處理人格面具的議題,第一步便是跳脫舊有的思考體系,去探索自己的內在生命脈絡,去找到為何自己需要這樣的人格面具。而在這過程中,我們也才有機會撥開人格面具,碰觸到深藏的本我感受到"我的"真實與存在

 

 

"像某種最深藏的幸福
專屬於我
我卻無從開啟......”
                                              ── 羅智成《夢中書房》

 

 

 

 

文/ 林聖雄 醫師


 

 

學經歷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新冠康復整合門診專責醫師

台北榮總疼痛身心整合門診專責醫師

台灣心理腫瘤學會

台灣精神醫學會

旭立榮格分析心理學學員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研修醫師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