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療漫步夜與霧(十一):關於精神分析,你好像誤解了幾件事……

--淺談精神分析治療

5月6日是精神分析創建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醫師的生日。他不只是一位維也納開業醫師、歷史上首位精神分析師,更是一位思想家和得獎作家。他深深地形塑了西方民眾思考他們自身、心理及社會關係的方式,而且他的理論已滲透至文學、美學、文化藝術等領域,因而生生不息。

即使如此,社會大眾對精神分析仍普遍存有一些誤解,以下我略舉一二,並試著回答這些問題。

一 、精神分析是十九世紀末出現的治療技術,應該算是落伍了,在凡事講求科學證據的現在,我們為什麼還要輕信於它?

答:關於人的心理現象,目前科學介入方式所獲取的知識,當然是令人振奮的進展,例如腦部影像學、神經傳導物質和遺傳學的各項研究成果;但心靈太過複雜,這樣的理解必然仍是片面的而非完整。精神分析是性質不同且價值獨具的知識體系,可以拿來跟生物精神醫學做個對照誠如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Eric Kandel所言:「精神分析依然代表著對於心智最為整合、也是智識上最令人滿足的觀點。」

而且精神分析並沒有停格在佛洛伊德,它還在不斷進化中,在英國發展出克萊恩學派和獨立學派,在美國發展出人際學派與自體心理學。和其他知識學門一樣,精神分析社群有許多相關期刊,每年有很多學術會議在全球各地召開。精神分析臨床實作與理論推演在專業上的交流、相互質問或爭論,並不比其他學門來得少。而百年老店有其堅持,它的繼續存在讓世界更為璀璨。

所有號稱精神分析取向的分析師或治療師,自己應該都有過一段被分析的經驗,可以比喻成他走過和他個案一樣曲折的路。

 

二、精神分析治療的過程是不是你說了一些自己的事,治療師就會開始分析你的潛意識,之後給你一些實用的指引或建議?

答:不是喔,你這個描述聽起來比較接近算命。精神分析的基礎結構是大量的聆聽,個案進行「自由聯想」並說出來,意思是儘可能誠實、不要稽查或篩選自己的思緒和話題;治療師把自己的全副身心當成某種接收器,採用「平均懸浮的注意力」,不只是要聽取個案話語的表面意義,還要關注治療關係的發展,思考移情與反移情,更要去聽取弦外之音的潛意識意涵,在適當時機回饋給個案。當代的分析治療與其說是「分析」,倒不如說是一趟兩個人「共同了解」的旅程,我相信正是這個過程產生了療效。

 

快到 許醫師的部落格 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文/ 許欣偉 醫師


 

學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諮商督導

● 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 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精神分析

● 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研習創傷治療

● 英國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績優碩士畢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學會推薦心理治療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院精神部照會精神醫學訓練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