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療漫步夜與霧(八)她和她的碎裂與重建

從熱播台劇《她和她的她》淺談創傷後壓力症

最近剛追完《她和她的她》,深感這齣熱播台劇對心理創傷的刻畫相當有誠意與細膩,描繪出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許多特徵。

 

迴避創傷事件相關的刺激:

PTSD個案會努力避開與創傷事件相關的痛苦記憶、思緒或感覺,或避開與創傷事件相關的人物、地方、活動、物件和情境。劇中主角林晨曦長期不願返鄉、不與家人或朋友聯絡,其實是一種最最徹底的迴避。

 

認知和情緒的負面改變:

PTSD個案對於自己、他人和世界採取持續且誇大的負面信念或預期,例如「沒有人可以相信」、「我整個神經系統都永久損壞了」;存在持續的負面情緒狀態,如害怕、驚恐、憤怒、罪惡感或羞愧;對於參與重要活動的興趣明顯降低;感覺到疏離或與他人疏遠;持續地無法感受到正面情緒,例如快樂、滿足或鍾愛的感覺。以上的所有描述,林晨曦可說全部具備,並且對人際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再回頭談談解離:

解離作用是一種自我防衛機制,它帶來意識狀態的轉變,目的是逃遁當下的痛苦,幫助我們在極度無助、失去對身體控制權的時候,在內心維持一種「彷彿一切尚在控制中」的錯覺。

但發生解離的情況未必總是如此。PTSD著名症狀之一就是閃回重現(flashbacks),意指個案的情緒、思考、行為、意識不由自主瞬間脫離當下現實,彷彿回到創傷當時現場,其實就是一種解離反應。因此,解離扮演的角色有時候像老天爺賜予隔絕現實的防護罩 ,但有時候也是冷不防把你從平安日常推向無間地獄的惡魔,而重點是----你無從選擇。

 

精神分析之夢工作:

林晨曦從車禍撞擊發生到警局做筆錄這兩個時間點中間,發生了「解離性失憶」,內容其實更像是一場漫長的白日夢。佛洛依德認為夢的功能是願望的滿足,英國分析師比昂則認為夢境展現了一個極為重要的心理功能,把感官印象和原始情緒轉化為可以思考、可以貯存為記憶的心智元素,這些元素的呈現正如同夢裡的視覺影像。夢工作可以帶來心理成長,此乃藉由各種經驗元素的聯結,創造出夢思來達成,而不是利用排空、幻覺、過度投射性認同等原始防衛機制。

 

我一直覺得PTSD很像台語所說的「驚到」,恐懼無法被記起、無法被忘記,也無法被傳達。創傷無法在心智中真正地成為「過去」之「記憶」,創傷影像變得無比具體,讓個案不斷重新體驗,在「過去」和「現在」之間,時間感的分野變得模糊。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任務,很像是促進夢工作的運行,治療師化身為夢工作的助產士,串聯心智的碎片,讓哭喊找到語言,讓情感發現象徵,最終讓創傷轉化為可以貯存的記憶,安住在昨日記憶的抽屜裡,而不再是一個不請自來、干擾生活的不速之客。即使創傷事件已是陳年往事,臨床證據顯示仍可有效治療。因此,面對創傷,求醫永遠不嫌晚!

 

🔜 快到 許醫師的部落格 看更完整更深入的內容吧!

 

 

 

 

文/ 許欣偉 醫師 

 

 

學經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資深主治醫師

● 松德院區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諮商督導

● 輔仁大學、政治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 英國塔維斯托克心理治療中心(Tavistock Clinic)研修精神分析

● 倫敦大學精神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Psychiatry)研習創傷治療

● 英國東倫敦大學精神分析研究績優碩士畢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學會推薦心理治療師

● 台灣精神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大醫院精神部照會精神醫學訓練

●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