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親情自在又舒服 ——分享包文系統理論

察覺被影響的部份是改變的開始

在診間常會發現到,當我們面臨人生的困擾時,親情常佔了重要角色。我們被生活中各種困難壓得喘不過氣來時,親情可以支持我們,但有時反而也讓我們更困擾。

 

精神科醫師Bowen Murray ,在1950年提出家族系統理論後,這些理論普遍被眾多醫師和家族諮商師使用。他解釋,人是系統的一部份,會在無意中受到各種環境影響,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家庭和團體

 

所以我們會被家人的情緒影響,是很自然的事,也是一種因應生存發展出來的機制。例如我們在童年的時候,家人的威嚇能使我們遠離危險,只是當我們長大後,許多家人還是用情緒溝通而不是講道理,我們就會常常產生矛盾,一方面希望大家都開心,但放棄自我,只依照他人的想法做事,卻帶來另一種痛苦。

 

如果我們能注意到自己有時會只是想安撫周遭人,卻違背了內心本意,有時則是真的經過思考而做的決定,那我們就能逐漸培養出「真正的自我」,既能吸收週遭建議、和家人交流,又不會過度受影響,能夠保有自我

 

例如以下這個例子:喬治的父母希望到外地工作的喬治每週回家一次,但喬治工作繁忙,表示沒辦法,喬治的父母很生氣地表示喬治這樣是不夠愛家人,喬治只好遵從,最後卻累到重感冒,痊癒後也一直慢性疲勞,之後喬治改成三周回家一次,父母卻很憤怒,每次喬治回家都在抱怨,甚至表示乾脆不要回來算了。喬治就這樣跟父母半年沒聯絡,也因為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引發嚴重失眠而到身心科。

 

和醫師及諮商師討論後,喬治發現自己很重視父母心情,所以當父母認為他不夠常回家而生氣,喬治也跟著忐忑不安,但也覺得自己夾在工作和父母間,好像失去生存空間,好像兩邊都期待他付出更多,他不該擁有自己其它安排一樣。

 

稍微瞭解系統理論後,喬治放下對父母的愧疚,因為他發現父母也不一定真的深思後,覺得喬治比較少回家,就是不愛父母,他們也只是遵循著他們認為的,這個社會的規則而已。

 

喬治開始明白自己也可以是定義愛的方式的人,他三至五週回家一次,但開始常打電話給父母,帶自己做的手工品送父母,主動分享生活趣事,邀父母去一些他們沒去過的地方。當然父母沒有全部滿意,但喬治也不再隨著他們憤怒起舞,反而在父母生氣時撒嬌帶過,父母也漸漸能接受,現在喬治能睡得好,身體也變健康了。

 

漸漸察覺我們和家人一直被環境影響的部份,一點一點地嘗試新方法,我們可以一步步地和親情相容又讓自己舒服

 

 


文/ 葉明玫 醫師 

 

台北向陽/晴天/新北合康身心精神科診所-葉明玫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醫學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台北市晴天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