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精神科(十三)

—認識雙相情緒障礙症 (1)

「雙相情緒障礙症」是由英文「Bipolar Disorder」翻譯而來,取名自患者的症狀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躁期」和「鬱期」,因此亦俗稱躁鬱症。雖然躁鬱症這個名稱較廣為人知,但望文生義卻常常引起誤會。一般民眾想像的「躁鬱」,多解釋成「激動的憂鬱」(agitated depression),需要另外解釋「躁鬱」並不是一種狀態,而是「躁」和「鬱」不同兩種。因此,盡量使用較長的正式名稱「雙相情緒障礙症」,也許反而較容易說明。

 

對於憂鬱症的衛教較為普及,一般人對於憂鬱的症狀通常比較熟悉,而「鬱期」的診斷標準跟憂鬱症的核心條件完全相同,以低落的情緒或失去興趣為主。但「躁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陌生的,最簡單的解釋,是跟「鬱期」相反的狀態,在持續高亢或易怒的情緒下,同時活動力上升。而根據症狀的嚴重程度,去劃分成有功能上影響的「躁症」和無功能上影響的「輕躁症」。如果把鬱期比喻成大腦像一潭死水有氣無力的樣子,躁期則是大腦日夜不休過度運轉的狀態,兩種情形大腦都不是健康的。

 

對於多數治療前的「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來說,「鬱期」會先出現,而後「躁期」和「鬱期」會交替轉換並持續一段時期,但大部分會處在「鬱期」中,「躁期」通常只佔病程的一小部分。然而「雙相情緒障礙症」跟憂鬱症目前需要靠「躁期」去分辨,在「躁期」未出現前,就算醫師懷疑也只能列在疑似病例。有更多的患者,「躁期」只以「輕躁症」表現的,甚至當事者都無法回想得出自己曾有「輕躁症」的時期。因為不影響功能,相對於「鬱期」,「輕躁症」是一段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的時期,患者通常很喜歡這樣的感受,自然不會認知這是疾病症狀的一部分。

 

這樣的疾病表現,對於目前以症狀學分類的診斷,在實務上是一大挑戰。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造成「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延遲診斷。臨床上有許多原先被診斷為憂鬱症的患者,最長甚至需要經過數年後才能被判別出是「雙相情緒障礙症」。而憂鬱症和「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藥物治療不同,使用抗憂鬱劑不只效果不彰,甚至可能會加劇「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的情緒起伏。對於憂鬱症患者的治療,常常討論的議題是未就醫、延遲就醫或無法持續就醫,但對於「雙相情緒障礙症」患者來說,還多了就算就醫也無法即時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的困難。對一種腦部會持續退化的慢性疾病而言,越晚接受適當治療,功能上的受損就會越明顯,患者生活上的困難就越多,反過來更加深了持續接受醫療的阻礙。

 

因此,得先從「雙相情緒障礙症」的衛教開始做起,大眾對「雙相情緒障礙症」的正確認知,可以協助提高症狀的自我覺察,並協助醫師在診間進行診斷。

 

 

 

文/ 何彥澄 醫師


 

學經歷

 

● 長庚大學醫學系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住院醫師

●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 欣泉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