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書 (一) 生命轉彎的地方

人感到憂鬱,是因為生命來到了應該轉彎的地方

憂鬱是什麼

 

憂鬱(depression)是一種心理狀態,當我們搜尋網路衛教,或到身心科諮詢,不難找到關於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的明確定義,並且可以了解憂鬱症是大腦的某種失調。

 

但並不只有憂鬱症的患者會感到憂鬱,任何人,在生命的某些時刻,或多或少都曾感受過憂鬱。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談談,除了用生理的觀點來理解憂鬱之外,憂鬱,還可能是什麼。

 

例如我們可以先想想,彩虹是什麼。

 

"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太陽光經過空中的水滴時,產生了折射,形成拱型的光譜"

 

這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理解彩虹,但我想我們很少只這樣去理解彩虹。雨過天晴,希望,重生,美麗的事物,苦盡甘來的處所......這可能是我們更自然的聯想。

 

那麼憂鬱,除了客觀科學現象之外,對於我們主觀的生命而言,可以是什麼?

 

精神分析大師溫尼考特這麼說:

 

"憂鬱是我們在人生中的某個階段,意識到了自己作為人類的存在缺乏了什麼,那些遠比進食和其他生理需求更重要的事物"

 

我所陪伴的個案,不少是25-30歲左右,完成學業、進入職場,經歷了一番開拓,好不容易工作和生活都慢慢穩定下來之後,卻開始感到一種淡淡的迷惘,灰撲的無力。一如村上春樹所描寫的:

 

"很久沒有感覺到夏天的香氣了

…黃昏的風、淡淡的希望、夏天的夢……

但是這些簡直就像沒對準的描圖紙一樣,

一切的一切都跟回不來的過去,一點一點地錯開了......”

 

往日生活所覆蓋的細膩光輝,對美好未來的熱烈憧憬,不知什麼時候逕自黯淡了。生命的流勢不知不覺間來到一堵看不見的牆。

 

覺得眼前沒有道路,是因為我們來到了生命轉彎的地方。

 

憂鬱有時候,是來自內心深處的訊號,這個聲音可能是吶喊,可能是哭泣,但其實都是想告訴我們自己內心深處真實而被忽略的需求,被慣有的思考模式所掩蓋的可能性與希望。

 

只是因為潛意識和意識使用著不同的語言,所以我們一開始並不能辨認出這個聲音的意涵,相反的,因為感到陌生,我們的意識會很自然地去抗拒這些內心的聲音。我們因此感到煩躁、憂鬱。

 

但如果我們願意好好聆聽

 

如果我們練習好好聆聽,耐心與這個內心的聲音產生真正的連結,會發現這憂鬱或匱乏的感覺,為的是讓我們能停下腳步,走進內心的森林,連結心靈原初的泉水。透過回應內心深處被忽略的真實需求,我們才有機會連結那些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還未被好好使得力量與天賦 (未被使用的力量,常常變成自己也無法理解的衝動或煩躁)。

 

我陪伴過的不少個案,都屬於情感能量很強的類型,但是在現有的升學和就業框架中,情感能量很少能夠被好好的引導和訓練,甚至被自我視為累贅。我們不禁這樣問自己: "我是不是太敏感了" "如果感受少一點就好了"。

 

其實情感能量是一種難得的天賦,當擁有者學會駕馭並整合這股力量,將能夠創造許多成就,這種例子在藝術界不勝枚舉,而其實在其他領域,例如一般職場上,懂得駕馭情感能量的人,往往能夠更好的去體察客戶、同事的需求和感受;自己內心的感受,也更懂得去轉化到積極的一面。當漂浮的敏感被集中成為敏銳,多愁可以沉澱成深思熟慮,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更好的工作表現和生活感受。

 

情感能量只是其中一種例子,潛藏在我們內心當中還有很多未被好好使用的部分,當我們能聽懂憂鬱背後的深層涵義,走進內心的森林,我們將開始學習駕馭自己,理解早已存在我們深處的奧義,取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個體化指的是一個人實現其生命伊始就具有的潛能的過程”—榮格

 

 

*關於如何走進內心森林,我們會在接下來的〈森林書〉連載中繼續分享,一同咀嚼困境,體會其中甘芳

*生命轉彎的地方,取用自陳克華醫師詩作〈我在生命轉彎的地方〉

*專欄名取自〈森林書〉,音譯為〈阿蘭若書〉,印度上古哲學經典,包含部分〈奧義書〉。上古哲人由此開始將目光由外在轉移至內在,透過哲學與冥想,思考生命、永恆,與世界的本質。

 "老年人……他們在森林裡不能從事精細的祭祀……沉思就就作為一種優良的儀式逐漸開始代替了祭禮"

 

 

 

文/ 林聖雄 醫師


 

 

學經歷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北榮總新冠康復整合門診專責醫師

台北榮總疼痛身心整合門診專責醫師

台灣心理腫瘤學會

台灣精神醫學會

旭立榮格分析心理學學員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心身醫學科研修醫師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總醫師

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