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疫情讓我們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失去掌控的不安,人際隔絕的孤獨,
全世界充斥著各樣天災人禍,隨時隨地都可能失去原本所熟悉的生活,當我們失去重
要的人事物和期望落空時,內心會感到失落。
胎兒與母體的分離是人生經驗的第一個失落,雖然分離是個體獨立必經過程,
但兒童與父母過早分離,分離過於突然,或時間過長,兒童無法理解父母的離去,他
們會認為自己不重要,或是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誤,父母懲罰他們所以才離開,父母
長期的缺席可能造成兒童心理創傷。
臨床實務工作發現,童年成長和日常生活過程中,因為失落產生的情緒,若沒
有覺察與消化,日久累積成心理壓力,將導致憂鬱焦慮失眠等身心症狀,長期沒有哀
悼的失落,可能成為日後引發各樣的身心疾病和關係困擾。
人生旅途中,我們不斷在獲得、失去和哀傷的過程中成長。
失落的感受是主觀的,沒有對或錯,生活中大小失落,大致來自三方面:(一)生命的失落(二)關係的失落(三)實質或象徵的失落
儘管我們知道,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我們總期望今天相見,明日依然能再見。
不論因為疾病或意外,失去所愛的人,將在心中留下難以抹去的傷痛。
面對失落的痛苦,愛倫.沃福特博士說:「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悲傷的權利。」
我可以生氣、傷心或感到寂寞,可以有害怕或解脫的感覺,我也可以感覺麻木,或有時甚至沒有任何感覺。
當我想要聊聊時,可以去找願意傾聽我並愛我的人,當我不想談這件事時,也是可以被接受的。
有些孩子在悲傷時,會想要從玩樂中讓自己覺得好過些,我也可以試著去玩玩或大笑一場,也可以生氣或叫喊,這並不表示我很差勁,這只是表示我有害怕及悲傷的感覺。
大多數時候我需要人們的關注,關心我的感覺和我所說的話,並且無論如何,他們都會愛我。
我有時可能覺得自己脾氣很壞,難以與人相處。
突發的情緒是因為悲傷的感覺,有時會突然來襲,即使在失落事件發生很久以後,這種感覺可能會很強烈,甚至會令人害怕,出現這種情形時,我也許會害怕獨處。
禱告或念經可以使我覺得較平靜,而且似乎覺得離逝去的人較近一些。
但是如果沒有答案也沒關係,生死的問題是世界上最難回答的問
題之一,這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問題都難以解答。
有時回憶是甜蜜的,但有時回憶卻令人痛苦,不管哪一種滋味,
這些回憶都可以讓我對逝去的人或事保留一份真誠的愛。
我將會有一個愉快的未來,但失落的人或事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會永遠懷念他們。
文/ 賴美麗 諮商心理師
學經歷
- 向陽身心診所 諮商心理師
- 維品身心診所 諮商心理師
- 看見心理諮商所 諮商心理師
- 台北市立松德醫院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 治療師學員
-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 生死與健康心理諮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