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我心(四)從歷史發展看正向心理學

正向心理學認為,我們天生就擁有獲得幸福的本能

      青青我心系列文章,將分享塔爾博士(Dr. Tal Ben-Shahar)於2006年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系列課程,相關影片在youtube平台上輸入關鍵字即可觀賞,這堂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獲得幸福的能力

 

      今天這篇文章,將會透過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幫助我們了解正向心理學崛起的時空背景與人文需要;首先就讓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大致的發展過程:
 

      精神分析學:大約從19世紀,由西格蒙德‧佛洛伊德醫師(德語:Sigmund Freud)開始,主張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與超我(Super-ego);精神分析認為人的主體大部分受到潛意識、原始慾望與生死趨力的影響,人本身的意志與思考,相對來說重要性較低。

 

行為分析

      行為心理學:進入20世紀後,行為主義成為當時心理學的顯學,代表人物為伯爾赫斯‧法雷迪‧史金納(英語:Burrhus Frederic Skinner),他透過史金納箱實驗,認為人是一連串行為的組合,只要有特定的環境條件刺激,就可以推測、甚至控制特定的行為反應出現;經由行為經驗的累積,就能改變人的心理狀態與思考模式;在這樣的理論下,依然不強調人本身的意志與思考。

 

人本主義心理學
      由於上述兩大流派似乎都隱隱約約認為,關於人的內在本質,是無法自控的,所以在20世紀中期,開始出現反對精神分析與行為主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本質有更多可以自我介入的主動性,包括人的意志、成長、實現、自尊與自由。

 

      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孕育出了正向心理學。正向心理學認為,人本來就具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只是隨著生命的成長,我們會被很多事情束縛,而漸漸失去或忘記這個能力;塔爾教授舉了一個例子,米開朗基羅曾被問到,是如何完成雕刻藝術的巨作---<大衛像> ?米開朗基羅表示,<大衛像>本來就在大理石裡,只要把多餘的石頭鑿開,<大衛像>就出現了

 

      塔爾博士告訴我們,減法比加法更能讓生命成長;正向心理學的學習,不是去累加更多複雜而新穎的知識,而是讓我們鑿開生命裡多餘的石頭,幫助我們返璞歸真,看到自己生命裡,自我可掌控且本來就擁有的獲得幸福的本能。

 

 


 

文/ 唐漢青 醫師


合康身心精神科診所-唐漢青醫師

 

學經歷

● 台北大學醫學系畢業

● 台北醫學大學總醫師

●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 合康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