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青我心系列文章,將分享塔爾博士(Dr. Tal Ben-Shahar)於2006年在哈佛大學開設的<正向心理學>系列課程,相關影片在youtube平台上輸入關鍵字即可觀賞,這堂課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學習獲得幸福的能力。
這堂課,塔爾博士闡述了正向心理學的5個前提,這5個前提分別是:
- 建立橋樑
- 改變是可能且巨大的
- 內在因素重於外在因素
- 接受人性而非改變人性
- 快樂是道德的
首先是第1個前提:建立橋樑。
正向心理學想要建立橋樑,結合理論與實務;常常我們帶著美好的願景投入一個學術領域,開始觀察、實驗、研究;但如果我們透過實驗得到的理論,無法與生活結合,變成可實踐的能力,最終這樣的研究,將無法為任何人帶來實質的益處,使得我們的初心,變得充滿挫折且軟弱無力;
要想理論與實務能緊密結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問正確的問題,並且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不斷提醒自己,是否有結合理論與實務、知識與行動;時時透過這樣的省思來檢視自己,就是第一個前提---橋梁的重要性。
第2個前提:改變是可能的。
曾經有研究發現,同卵雙胞胎的兩人,對於幸福感受度是幾乎相同的,因此當時人們認為,幸福感受是遺傳且隨機的,既無法學習,也無法改變,想要改變天生註定的幸福感受是不可能的。但不久之後,就開始有研究發現,關於幸福,雖然基因很重要,但其他因素也很重要。
研究常常會從兩個角度出發:”一般值”與”極端值”,研究一般值,著重部分是大多數人的特性與狀態,但研究極端值往往更有趣,特別是表現良好的極端值,因為這會延伸我們的想像與認知;研究那些特別幸福的人為什麼幸福,就有可能拓展我們對幸福的認識;但是研究表現良好的極端值,會不會變成一種極端的菁英主義呢?塔爾教授認為不會,因為:
- 我們並非”只”研究表現良好的極端值,而是”都”研究。
- 我們能從良好極端值的研究中受益,學習如何向表現良好的模範靠近。
如果我們研究大眾一般值,我們只是在描述自己的生活;但如果研究表現良好的極端值,我們其實是在學習;學習之後,就有機會改變;
改變是可以靠著介入而產生的;
如果介入卻沒有發生改變,有可能是我們介入的方式不正確,
也有可能是介入的時間還不夠長;
但無論如何,改變不會不發生,只是還沒發生而已;
教授說:”改變最大的障礙,是人們往往低估了自己能夠改變的能力”;
因此塔爾教授第2個前提提醒我們,改變是可能的。
這篇文章介紹了2個前提,下篇文章將會繼續介紹剩下的3個前提,在理解了全部的5個前提後,我們就會跟隨著塔爾博士的腳步,正式進入正向心理學的領域了。
文/ 唐漢青 醫師
學經歷
● 台北大學醫學系畢業
● 台北醫學大學總醫師
●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 合康身心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