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防疫心理調適

在防疫生活中找新樂趣

今年五月中以來台灣進入三級警戒,人們生活大幅改變,很多人開始居家上班或請防疫假照顧停課的小孩。

 

除了必須出門時要落實防疫,大家也在適應大幅增加的在家時間,建立新生活模式。

 

以下分享居家防疫一些調適方法,還有身心科就醫上的建議。

 

🔹哪些狀況會建議至身心科就醫?

 

1.原本就持續有回診拿藥的人

 

建議原本就有固定回診的人繼續回診拿藥,可和醫師討論是否拉長回診間距。

 

2.久久回診一次但備藥不夠

 

建議在藥物仍足夠時就先回診拿藥,這樣也較能預先選擇避開人潮的時段。

 

3.原本未看診但情緒不穩

 

建議可先打電話和親友討論,並用手機記事本或紙筆整理自己的心情和困擾,並摘要,可使看診更順暢。

 

🔹宅娛樂很重要

 

許多人平時娛樂是和朋友一起逛街、吃飯、看電影或戶外運動,這些都是很棒的娛樂,但防疫期間建議培養一些「宅」興趣。能放鬆心情、暫時忘記疫情帶來的不安和不便。

 

例如許多人會嘗試各種菜色或烤麵包、蛋糕等等。也有人會追劇,或是種植盆栽。有些人則會學習第二外語。簡單的手工、拼圖、積木、繪畫也是很適合居家防疫的娛樂。

 

建議不排斥的領域都可以嘗試看看,只要不會太花錢,其實做得好不好其次,重點還是讓自己感到樂趣。

 

🔹吸收防疫資訊

 

適量吸收防疫資訊:因疫情變化快,各類資訊也不斷更新,所以看新聞是必要的。建議以尋找對自己最實用的資訊為優先,例如實聯制、疫苗如何安排施打、各公共場所或運輸系統管制措施等。

 

但在各類新聞中也會混雜很多政治攻防,建議以觀察的心情參考就好,若太當成重心,可能會太影響心情。

 

🔹維持規律作息

 

很多人都要重新適應新規律。作息和之前差異很大。可以建立一個比之前寬鬆一點的作息,但還是要有規律,有規律的生活生活也會讓心情比較安定。要先有心理準備這樣的生活可能不是一兩個月內就會結束,以這樣的心情,不定太難的目標,邊試邊調整來建立規律作息。

 

🔹多做運動

 

因減少外出,活動量也會大幅下降,建議維持活動量避免不知不覺中體力衰退,尤其年長者的運動量過少易造成肌肉量減少和骨質疏鬆。特別要提醒自己加強運動。

 

可以找線上影片跟著跳舞或做運動,找越簡單的影片越好,因為比起運動內容是否能鍛鍊到肌肉,能感受到趣味而持續更重要。

 

🔹多做家事

 

因為家是接下來都要長時間待的地方,如果趁機做一點自己喜愛的裝飾,或把一直以來覺得分類不清的物品好好再整理一番,既有成就感,也會讓在家日子更開心。

 

🔹和停課小孩相處

 

允許自己比平常更多一點的混亂和規則稍微放鬆,畢竟能長時間管教頑皮的小孩而不抓狂,已經很了不起了!

 

🔹和另一半相處

 

長時間和另一半相處,有時也會放大對彼此的不滿。有時還是要拉出各自的空間,有各自也有共同的興趣,和找一些不一定有營養但很有趣的話題。嘗試共同解決一些小任務和小困難,也會使感情加溫。

 

🔹陪小孩上線上課程

 

很多家長協助孩子上線上課程時會感到挫折,其實老師、學校都和家長一樣第一次需要長時間線上上課,大家都在摸索、學習和調整,所以也不用太要求自己第一時間就要做得很好,給自己一點空間慢慢進步。

 


文/ 葉明玫 醫師 

 

台北向陽/晴天/新北合康身心精神科診所-葉明玫醫師

 

學經歷

 中山醫學大醫學系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總醫師

 中華民國精神科專科醫師

 台北市晴天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